Phone:+6016 5568715(8AM-11AM) Whatsapp
 

方丈的話

 
  • 但有假名與三假說的差別_方丈開示35

    但有假名與三假說的差別_方丈開示35

    導師研究認為,原始般若講的「但有假名」,也就是唯名,是已證得不退轉地的境界,這是要有般若的體悟才可能體驗到的境界。 原始般若的「但有假名」不是指三假的名假,而是指非常統合性的一個境界,就是在證得實相的聖者眼裡,一切都是不實的。 先不說證得實相的人,看過《清淨道論》就知道,光是修白骨觀成就的,看所有人都是骷髏,男女相的分別沒有了,好壞、老少也不再分別。禪定就已經有這樣的功力,更何況證得實相破除我執的聖者。一個證到空性的人,他所看的萬事萬物只是緣起和合的法。 南傳修毗婆舍那成就的修行人,觀色法、名法都是無常、無我的。他觀待所有的眾生都是色聚,看到的不是一合相,只是名法和色法的生滅。在原始般若就是見到實相而但有假名。其實二者所講的境界不會說差太遠,但是各自所表達的內容會有一點不同。 印順導師,《空之探究》(頁234-235)說:「『原始般若』的人(菩薩)、法(般若)不可得,一切但有名字。」在「中本般若」(一般稱之為「大品」)中,有了進一步的說明:一切是「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故說;是名字亦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並對但名的一切,提出了三假說。 般若思想是最早出現的大乘思想。印順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那本書第十章提到:按照般若思想形成的先後次第,把般若思想分成原始般若、下品般若、中品般若和上品般若(後三者或稱為下本、中本和上本)。 三假出現在中品和上品經。為什麼在這個階段才出現三假的說明?導師研究認為:原始般若所談的「但有假名」,其實是針對已經見到實相的不退轉地的菩薩,就是阿鞞跋致菩薩,這種境界對我們凡夫來說容易去感受嗎?不容易。 就是因為原始般若講的「人法皆空不可得,但名無實」──境界太高了,眾生很難契入,接下來到了中品般若就詳細的給我們分析,施設更多的方便,就出現了三假說。所以從中品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開始才有三假說,這個就是三假思想的出現。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2年8月24日  

     
  •  
  • 三假觀行為破自性見_方丈開示34

    三假觀行為破自性見_方丈開示34

    中觀思想有非常多主題都很重要。三假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修學次第。

     
  •  
  • 二道五菩提可含攝其他的修法_方丈開示33

    二道五菩提可含攝其他的修法_方丈開示33

    菩薩法的修道藍圖,種類繁多。在《大智度論》卷100,就是整部論最後一卷,龍樹菩薩說,全論可收攝為般若道和方便道。倘若再加上五種菩提的說法,就成為著名的二道五菩提之修道次第了。五菩提就是發心、伏心、明心、出道、究竟菩提。

     
  •  
  • 生身菩薩所必修的三類法_方丈開示32

    生身菩薩所必修的三類法_方丈開示32

    在《大智度論》卷92提到說,六度是初發心菩薩要先學習的,因為六度多為眾生故。所以學菩薩道的人,學習六度在先。

     
  •  
  • 福慧二門,即修六度_方丈開示31

    福慧二門,即修六度_方丈開示31

    《大智度論》比較多的地方提到佛道有二門,就是福德門跟智慧門,這二門的分辨,《大智度論》有多種異說: 福德門跟智慧門在《大智度論》卷27的分類蠻理想的: 佈施、持戒、忍辱是福德門;精進、禪定、智慧是智慧門,加起來就是六度。 讓我聯想到《大智度論》卷46這一句話:「般若波羅蜜,則說六波羅蜜;說六波羅蜜,則攝一切善法。」 從經名就知道《般若經》以般若波羅蜜為軸心。論及到實踐層面,則應如這一句論所釋的那樣,般若波羅蜜實際上涵蓋了整個六度的內容。換句話說,圓滿了六度的修學,實相究竟的般若波羅蜜才會圓滿。 也許大家會問,前面曾說菩薩必學的有三類法:菩薩法、聲聞法和佛的法,這裡為什麼只歸納為六度呢?因為「說六波羅蜜,則攝一切善法。」 六度就可以包括所有的善法了。為什麼呢?諸善法雖不名為波羅蜜,然義皆在六度中。論文有提到,初發心作願、大悲乃至後方便,這些所有為佛道所集的善法,皆等同六度。這些項目,包括前面所羅列的道次第的內容,雖然名相不攝在六度當中,但是它的含義實是可以放在六度裡面。 由此可知,六度是菩薩修學道次第中最主要的項目了。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2年7月27日

     
  •  
  • 般若道的修學:四法與二忍_方丈開示30

    般若道的修學:四法與二忍_方丈開示30

    《大智度論》卷27講了四個次第:發心、修行、大悲、方便。方便只有講到入正性離生。 印順導師整理如下:修行四法入菩薩位:一、發意:發菩提心。二、修行:修行六度(智),知法實相、般若。三、大悲:憫念眾生(悲)。四、方便:觀空不舍眾生(悲智具),入菩薩位。 還有一個比較類似的次第:發意人,行六度,得不退轉,成就眾生具足佛法,一生補處。發意就是發心,之後就是行六波羅蜜。第三個次第是得不退轉,或得阿鞞跋致。第四個次第是成就眾生,具足佛法。第五個是一生補處,就是要成佛之前最後一生。 另外,由凡入聖的修法還有二忍說,如《大智度論》卷48〈19四念處品〉說:「菩薩法者,於是觀中不忘本願、不捨大悲,先用不可得空調伏心地,住是地中,雖有煩惱,心常不墮;如人雖未殺賊,繫閉一處。菩薩頂法,如先法位中說。忍法、世間第一法,則是菩薩柔順法忍。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即是菩薩無生法忍。如佛後品自說:須陀洹若智、若果,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般若經》初品即說到菩薩的修行,要先學菩薩法——六度,然後再學二乘法——道品等,最後學佛的功德法。這裡提到菩薩學習四念住之後,有能力住於四念處的時候,就會不忘本願、不捨大悲,以不可得空的智慧調伏心地。不忘本願,就是菩提願;不捨大悲,即大悲心;不可得空,為無所得慧。這三個就是菩薩的三心。具備了三心之後,菩薩接下來的修學次第,就是柔順忍和無生法忍兩個次第。 《大智度論》卷6還增加了一個「等忍」的次第,就是眾生平等的忍。第二次第才是柔順忍,於深法中能忍。此二忍增長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又稱為大忍。所以次第就是眾生忍、法忍、大忍——三忍位階,其實也可略攝為二忍——柔順忍到無生法忍。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2年7月20日

     
  •  
  • 菩薩道階:十地、三慧、十法行、二諦、三種般若_方丈開示29

    菩薩道階:十地、三慧、十法行、二諦、三種般若_方丈開示29

    《大智度論》卷28〈1序品〉說:「佛法有二種:一者聲聞、辟支佛法,二者摩訶衍法。聲聞法小故,但讚聲聞事,不說菩薩事。摩訶衍廣大故,說諸菩薩摩訶薩事:發心、修行十地入位、淨佛世界、成就眾生、得佛道。」

     
  •  
  • 學平等,行福德,修止觀,證無相_方丈開示28

    學平等,行福德,修止觀,證無相_方丈開示28

    《大智度論》卷40提到,初發心的菩薩要學習諸佛平等心對待眾生。初學菩薩要學習這個諸佛平等,佛對眾生平等,我也要學習眾生平等。 不管是哪一類眾生,四生——胎、卵、濕、化,都能夠平等對待。 其次,眾生平等的另一說明就是,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有窮有富,高矮,胖瘦,美醜等不同。表相上看起來很多不平等,但任何人都逃不掉的就是生、老、病、死,這也就是佛說眾生平等的理由之一,稱為眾生等。 法等是法平等的意思,論中說到修學四念處的時候,雖然要學習身受心法,但是,不能執著有實在的身受心法,這個才是法的平等,意即體悟諸法的無性空才是諸法平等。 接著,《大智度論》卷40〈往生品 4〉的引文提到:眾生中行忍辱、慈悲等福,功德無量;功德無量故心柔軟,心柔軟故疾得禪定,修禪定故心如意調柔,心如意調柔故破世間長短、男女、白黑等,入一相法,所謂無相。得是法等已,令一切眾生得是法等。 這段說明其實也是一個修行次第。眾生行忍辱、慈悲等福德(或稱功德)無量。具備了這些善法之後,能調柔自己的心性。心性柔順於善業了,也就能夠快速得到禪定。得到禪定之後,心就有種種調柔的力量,能夠觀察世間種種的相——男、女相,黑、白相等。瞭解自相,再進入共相,得到無相。 由此可知,要進入這個無相空性,還是要先修福德,修禪定,待調柔心性之後,才能進入毗婆舍那觀。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2年7月6日

     
  •  
  • 得般若要具足正觀、正行、正修三因緣_方丈開示27

    得般若要具足正觀、正行、正修三因緣_方丈開示27

    《大智度論》這一段說明挺特殊的。菩薩的學習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功課:正觀、正行和正修。觀,是觀不生不滅、諸法的空相,這是正見的建立。先有這種無自性、不生不滅的空性見。行的時候要以六度的實踐為主。自修要以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等為主。

     
  •  
  • 夙習三多,與次第行、次第學_方丈開示26

    夙習三多,與次第行、次第學_方丈開示26

    《大智度論》這兩段引文的主要內容是說,今生能夠修學佛法,對般若波羅蜜的深奧義沒有恐懼,是因為我們有夙習三多,意思是過去跟今生都有積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