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e:+6016 5568715(8AM-11AM) Whatsapp
 

方丈的話

 
  • 菩薩修行要慎重,切莫言空住有中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6

    菩薩修行要慎重,切莫言空住有中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6

    這一部經記錄後代的人,有一些修行人會這樣子說:「後來世人,當自說言:我所作業,是菩薩行」。我所作的事都是菩薩道。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說:我在行菩薩道。這個要小心一點。

     
  •  
  • 發心修行重過程,上課複講助學成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5

    發心修行重過程,上課複講助學成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5

    大家現在只是重視考試,其實考試不是非常能夠幫助記憶的。

     
  •  
  • 禪宗公案話茶杯,冷看幻心幻境滅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4

    禪宗公案話茶杯,冷看幻心幻境滅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4

    一開始就強調不能以一個實有自性的心來作觀,帶著這樣的觀念,是不可能體驗到什麼是性空的心,其實若你瞭解緣起無自性的心,也是眾緣所成的話,就比較可以明白如何以緣起性空的心,來觀察緣起性空的境。

     
  •  
  • 且以幻心觀幻境,如實觀時心境冥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3

    且以幻心觀幻境,如實觀時心境冥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3

    我們要得到無漏智慧,就需要有引發無漏智慧的前方便,在這裡它被稱為不增不減的「如實觀」。

     
  •  
  • 次第修持層層進,道共戒慧最要緊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2

    次第修持層層進,道共戒慧最要緊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2

    一般沒有「道共戒」精神的人,雖然他持戒,但他會說,他是從哪個道場出來的,哪裡的戒比較清淨。這個其實就是他在持律儀戒的時候,他的分別非常的強烈。這樣子,他要深入到道共戒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他不是著重在心,他已經起分別,有高下想了,自己卻不知道。

     
  •  
  • 律儀定道共三戒,三業清淨智慧種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1

    律儀定道共三戒,三業清淨智慧種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1

    我們如果有智慧:無常、苦、無我的智慧,我們自然會成就一種叫作道共戒,就是由智慧生起的戒。我們看因果關係會非常的明顯,非常的明確,我們在行為上就會產生軌範,不會以我為出發點等等。

     
  •  
  • 出家學道捨習氣,吃苦忍辱立道基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0

    出家學道捨習氣,吃苦忍辱立道基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10

    我們好像忘了我們人間,我們人還可以做到一種功夫,叫作忍辱的。我們好像忘記了:我們人其實是可以做到忍辱的。我們培養不起來一些德行,就是因為我們的煩惱太重了。

     
  •  
  • 南北禮數雖不一,敬僧護教同一義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09

    南北禮數雖不一,敬僧護教同一義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09

    當一個師長、院長要傷很多腦筋。訓練不好,回去之後,還說:「你看,這個佛學院沒有教,教的學生見到師父不會銷假、不會告假的,要走就走,要來就來。」有時候,這不是佛學院的錯,不是師長的錯,而是現在的學生,現在人的善根有一點薄弱了。

     
  •  
  • 內外如一善調柔,尊師重教鑄法器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08

    內外如一善調柔,尊師重教鑄法器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08

    如果是身心很調柔的人,你上課很用心的人,你平時都有用功,即使你聽什麼,都會很法喜的。即使那個老師口才不好,長得很醜,也沒有什麼教學技巧,很凶,但是,他只要一堂課,或者一年裡面有幾句話讓我受用,就感恩不盡。這個本來就是這樣。

     
  •  
  • 身口意業皆清淨,是諸佛教真實行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07

    身口意業皆清淨,是諸佛教真實行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07

    佛跟我們說的防範身、口,雖然是止惡的重要軌範,但是,導師說,因為我們凡夫的無始無明太過深重,所以,一定要做到怎麼樣?「所犯眾罪,終不覆藏,向他發露,心無蓋纏」。佛所制的戒,我們既然發心要持守,在身、口上要有隨犯隨懺,保持無憂、無悔的清淨戒行。如此一來,我們身、口上才能如法、如律。 導師說,即使我們僅至於此,也還不夠。為什麼?比如佛講的比丘戒,雖然有兩百五十戒,但如果佛沒有講的,是不是我們就可以做呢?我聽說,有一些外國或本國的出家人抽煙。因為佛陀時代沒有人抽煙,戒律沒有規定,所以,他們抽煙。人家去問他/她。他/她說:比丘戒沒有啊!沙彌戒沒有啊!比丘尼戒沒有啊!所以,他/她就可以做。導師在這裡為什麼提醒說:佛制的戒,其實還不能包含所有一切。因為我們凡夫的無始無明太會走漏洞了。 所以,身、口還不是最重要的,意——我們的心,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尸羅」的意義所在。戒有尸羅的意義,就是偏重在我們自心的清淨,去除內心的煩惱,這個才是最重要。我覺得,我們如果都有慚愧心,身、口的防範都會如法、如律。雖然還不是非常圓滿,但至少我們有個方向。因為,我們內心的雜染,非常私人的,別人看不到。你可以外表裝得非常的清淨,身、口非常如律,但是內心卻非常染著、非常污穢。久而久之,導師說,還是會違犯戒律的行為,因為你的內心沒有清淨,做得心不甘、情不願。這些,不是佛制戒律的本懷。 導師說,釋迦牟尼佛的略說教誡裡面,其實就有包含身、口跟意的,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止惡行善,是我們的身、口;「自淨其意」,就是我們的心。身、口、意都清淨的話,才是真正佛所教導的本意,故名「是諸佛教」。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4年2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