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的話
/ 方丈的話
善說之法應自證,生活實踐當求真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47
我們既要講心無分別,也要切實做到心無分別。不是我們做完報告下去,就沒事了,就解脫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像菩薩一樣,將佛法的道理用於利人利己。
/ 方丈的話
菩薩同學情義大,自淨其意不忘他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46
真正修學佛法的人,不是只要自己好就可以,還要關心身邊的人。在佛學院這麼多年,我們講解脫道,也講菩薩道,但是,同學實際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卻不想花時間去關心人家。為什麼?可能我們會覺得功課比較重要一點,要記筆記等等,所以,只能花一點點時間去關心人家。當然,比如說,同學有心事,我們跟他聊。結果,有時一聊,整個下午的時間就泡湯了。這個方面,我們也要量力而行,不能整天聊天,聊天變成習慣了,也不好。別人真有煩惱的時候,我們去關懷人家,這個倒是很重要的。
/ 方丈的話
覺照自心不放逸,關懷有情勝三C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45
我們在這裡學習,自己降伏自己的貪嗔癡過後,或者自己做的不對,懺悔過後,自己內心有沒有得到這種佛法的受用?內心有沒有安定下來?還是學過後,內心更加地煩躁,更加地不安?這些要留意的。
/ 方丈的話
資糧具足名常行,培養三心正見明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44
導師在《契理契機人間佛教》裡面有講,真正的菩薩要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導師的用詞是「常行」。導師說,常行菩薩道的本領有三個:一、勝解空性,就是空性見;二、大悲心;三、菩提願。這個是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的本領,就是菩薩的本事要具足。
/ 方丈的話
善根所引身口意,不離善法積福德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43
《大智度論》講的福德非常深入:初發心作願,我當度一切眾生。這種心相應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癡。善根相應諸善法,及善根所引發的身、心、口業,和合是法,就是我們的身口意和善法完全結合的時候,那個才叫福德。
/ 方丈的話
教學相長體恤師,後學發心師愛惜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42
當有讓自己種福德、增長智慧的因緣找上門的時候,我們要積極地歡喜接受?當一個班長,並不會多費很多心思照顧別人。重要的是發心……
/ 方丈的話
換位思考細觀照,發心師長如至寶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41
當我們還沒有扮演那種角色時,我們不要隨便評論老師,這也是換個心態來觀照。這樣子,我們就會體諒對方不足的地方,而且,我們還會積極地想去幫忙對方。
/ 方丈的話
善解維摩真意趣,金鍊鐵鍊皆繫縛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40
導師講過一句話,非常有意思:烏雲能夠遮陽光,白雲也能夠遮陽光。鐵鍊可以綁腳,金鍊也會綁腳。所以,你悟了這個菩提,悟了這個空性,如果本身也執著這個空性就是唯一的話,這種就是落入實有見,也不是佛法所講的空性。
/ 方丈的話
捨黑行白應自勉,自淨無染好福田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39
有的人能行慈善事業,但卻不能制止自己的惡行;有的人能消極地止惡,卻不能積極地為善。導師講得很貼切:「有人雖然能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他個人的行為是很糟的。」
/ 方丈的話
芸芸眾生錯難免,善辨因緣不落常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38
一般人常有這樣的心態:只要做錯了一件事情,就覺得自己一生都完蛋了。當別人犯錯時,我們的第一個印象,也會是:他永遠都是如此了。依佛法講,剛好不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