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在佛學院上課的時候,因為老師不只教我們這一班,他教好幾班,有些還在外面跟居士講課。除非老師本身要深入一門課,講了很多遍這門課——同一部經或論,否則,他無法深入到非常究竟。當我們預習得很熟,或者有補充資料時,會發現老師講義有遺漏的地方,這時,我們就會舉手發表高見,我們都是這樣。後來,當我讀研究所時,心態上有蠻大的轉變——老師還沒有上課前,我們事先通過電子郵件,把一些資料、或者我們有不同看法的地方發給老師。為什麼?因為如果我們要做一些調整,或者一些糾正,課堂上會措手不及——不管報告的是同學、或者是老師,都一樣。所以,如果我們私底下先有一些溝通,或者是錯誤的糾正,上課的時候,學習就會更加圓滿,資料就會更加豐富。

我在學院時,幫學院做很多事情,做了蠻多年的編輯。我後來才知道說,當我們發心為學院做事情的時候,師長都會非常感動,也會特別疼惜你。當然,其他同學看起來,就是覺得老師偏心。其實,他們不知道,是因為你有這樣子發心,學院也才會特別關心你。

第一項為什麼說,當有讓自己種福德、增長智慧的因緣找上門的時候,我們要積極地歡喜接受?當一個班長,並不會多費很多心思照顧別人。重要的是發心,只要我們願意發心,師長們其實都看在眼裡,就像不管什麼事情,老師每次都叫班長。這些,我希望大家都能共同地努力。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4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