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的話
/ 方丈的話
性空唯識如來藏,三系平等講契機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37
導師不只是講契機,他還說:「因為眾生有一個毛病——求唯一。」這是眾生的毛病。就是當我們在所聽的一切法裡面——聲聞乘法、菩薩乘法等,眾生的心會自然去求一個唯一的東西,所以他就起分別了。因為你有唯一,其它的就不是唯一,很簡單。當這一塊成為唯一的時候,其它就是排外的。導師說:「這個問題是學習佛法的人通常都有的毛病。」
/ 方丈的話
度化眾生辨根機,在家出家有差異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36
菩薩教化救度,必須視眾生的根性而定——屬於大乘根性者,則教之以大乘法;屬於聲聞乘根性者,則教之以聲聞乘法;根性既不屬大乘又不屬聲聞乘者,則以人天法門來救度他,因為這至少是要比眼睜睜地任他痛苦、墮落要來得好些。 我們要度化眾生,要教別人離苦得樂的時候,須看根機。有些人一聽到修行要盤腿打坐,就受不了。像這類有情,你要跟他開示的話,你要先教他做善事、孝順父母,他會非常相應。如果你一開始就跟他說:我們要修無我與空,可能他就不來聽你開示了。 我們在度化眾生的時候,要看對象。像在佛學院講課,比在外面對居士講課輕鬆。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在佛學院,不管你聽不聽得懂「空」,不管你聽不聽得懂「忍辱」,老師照講,這是課程的安排。在外面不是,講法的時候,更要注意觀機逗教。有時,縱使我講的是《金剛經》,我也要把那些空的名字轉換成人家聽得懂的用詞。雖然課程名稱很動聽,我要講「空」,我要講《金剛經》,但是,你講的很多是啟發聽眾信仰佛法、皈依三寶、持守五戒這種道理。當然,這不是為了擁有信徒而這樣子講,而是初學者或者在家眾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出離心,或者是解脫道、《成佛之道》裡面的內容。 比如說,我在講三乘共法的時候,我就覺得,有很多地方,居士不一定都能相應的。如內容上提到的五欲、五蓋,依三乘共法來說,我們學習佛法的人,要離五欲,而最嚴重的欲望就是男女欲。可是,來聽課的居士都是夫妻來聽的,怎麼講?所以,有一些就輕描淡寫帶過。因為對象是在家眾、初學者,他願意來上這個課已經很不錯了,所以,也要盡力地講。這個其實是弘法的一個困難。這一點就是大家以後要學習的——什麼都學,才能夠觀機逗教。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4年9月11日
/ 方丈的話
多多發心消慢障,培福修慧學師長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35
我自己有個經驗:「越學習到無我,或者緣起的人,越懂得在大眾裡面,或者在發心裡面,去消磨這個我。」我們學習佛法,如果自己沒有自覺性,學的有些基礎之後,很容易就會生起輕慢心。你要怎麼消磨這種慢心呢?就要在大眾裡面多服務。你不要問那麼多,不要問有沒有理,一個命令下來,你做就對了。凡夫沒有幾個會不生我慢的,我們要消磨自己的我慢,就是在大眾裡面多發心。 以前院長跟我們講過一個經驗。他說,以前他住的大寺廟,中午12點到下午2點的午休時間,常住要輪流去當知客。這個時段剛好是午飯後,大家都很想去睡一下的時刻,因此沒有人願意去當知客。當時,他就發心去當。他說在這兩三年當中,就是他看書最多的時間。因為他說,平常寺廟裡面,要參加法會共修、要關心信徒等等,事務太繁忙了;反而是他當知客那幾年,他看了一點書。 你看,他後來可以當師長,就是這樣吃苦過來的。這種能力、這種佛法的弘揚,值得我們學習。凡是有道心的人,他不會浪費生命;本身就很有自覺性的人,他會善用時間。大家的時間都一樣——大家都是讀四年,或七年,為什麼有一些人出來可以弘揚佛法,有一些人不可以?我們是要檢討自己的。這個是我們應該彼此要勉勵、彼此要增上的。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4年9月4日
/ 方丈的話
弘一大師典範顯,十方道場自家殿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34
大家有空看一下《弘一大師傳》。弘一大師每到一間寺廟都認為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常住,所以,那個圖書館,他都整理得很好——他說能利益很多人。我覺得,這種心態是蠻好的。
/ 方丈的話
離行空言無所益,福慧資糧當勤積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33
一向專在義理上著力的人,常常會說他自己懂得很多道理,能夠講什麼經、什麼論。但是,按照導師的解釋,其實他用這樣的說法來掩飾自己「空言無行」的毛病。
/ 方丈的話
熔爐竹管鑄法器,學業生活皆如理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32
譬喻就是說:「我們若學習佛法制定的戒律、威儀法,這就好像這支竹管一樣,再不好的根性,他經過的話,就會訓練成很端正。」在僧團裡面的學習,大家不要忽略每一個環節。課業很重要,佛法在生活上的運用更重要。如果我們沒有注意,會養成不好的習慣。
/ 方丈的話
如實身心奉世人,不為名利絕浮塵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31
佛法裡面,為什麼有一些很優秀的人出家不久就會還俗?因為他們在語言上、在行為上,沒有讓佛法融入自己的心。他們還是分得很清楚:這個是自己的私有,這個是公家的。他們雖然出了家,並沒有真正具備把一切東西都佈施出去的這種心。
/ 方丈的話
出家斬斷世俗愛,勇往直前求法財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30
我們出家後的觀念,有一些還是被自己的世俗的習氣影響的,所以,特別要留意,很多佛法的教育是要靠自己自覺的。平常與出家眾聊天,我就發現,我們的自覺力如果越弱,學到的東西就越少,也就越沒有辦法改變我們的習氣。
/ 方丈的話
飲食資具養慧命,點滴感恩勤修行_《寶積經》法語集錦_方丈2024開示29
作為出家眾,我們主要是從施主的佈施得到我們的飲食資具。古德都有講:只要出了家,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施主給與我們的。既然是施主給予我們的,我們點點滴滴都要很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