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外面的居士比我們的法師還用功、還用心。每一次我去講課,居士都會有各種問題問我:師父,這個無分別心,我要怎麼用在生活上?師父,我到底要怎麼樣觀照這個心?他們很迫切想知道。反而,我們的同學很少問我:老師,在佛學院裡,我們要怎麼做到無分別心?這是很奇怪、很奇怪的事情。

前兩天,我打電話回馬來西亞,就有居士問我:師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對佛教歷史學問慢慢不感興趣了,我們比較想聽一些能夠解決煩惱的道理;我們知道了很多世間的法,像心、心所法,我們也聽了很高深的學問,但都不曉得怎麼運用;我們沒有聽到有人教導怎麼轉換。

師父,你聽了《大智度論》、《俱舍論》,你是怎麼用的?我跟他說:「有時候,這是要看個人的。不是說法的人故意把經論的道理講得深,而是因為佛法的智慧本來就很深。對於佛法,或者對於一句經文的體會,最重要的是看你理解到道理的時候,願不願意在生活上拿來使用。」你拿來使用了,你如果發現,它真的是有讓自己提升,有讓自己進步,有了這樣實證的體驗,你會覺得,這個道理很扎實,它就在你的心裡面紮根了。否則,有些東西,我們聽過後就忘記。為什麼?因為你自己沒有實證,因為佛法在生活上沒有給你帶來感動,沒有跟你的生命結合。這些就是還要多多用心。

我覺得,佛法的體會是蠻個人的。老師講出來的,或者我們看一些禪師的開示,都是那些禪師、那些老師的經驗。我們不要把別人的經驗當成是自己的經驗。雖然,我們會覺得,那些是很高竿的經驗,但那些都是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真正能夠把這些道理,由自己的內心自然地流露出來,我覺得,這才比較可貴。我們既要講心無分別,也要切實做到心無分別。不是我們做完報告下去,就沒事了,就解脫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像菩薩一樣,將佛法的道理用於利人利己。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4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