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tavana Forest Hermitage 參訪:六、日9AM-6PM;其他時間:預約接待
Phone:+6016 5568715(8AM-11AM)
800-123-456
首頁
禪林概況
道 場 簡 介
方丈開仁長老 Abbot Thera Kairen
宗旨與理念
組織架構
地理位置 Location
禪林風光
生活作息
禪林訊息
方丈的話
方丈行程報導
活動預告
活動報導
專題報導
禪林事記
文宣出版
佛法書籍
宣傳海報
禪林日曆
禪林文化
寂靜會訊
書畫墨韻
佛學禪詩
佛法問答
心得分享
多媒音像
佛學影音
佛學影視
禪林電視臺
佛法問答 71~80
In
佛法問答
/
2010/12/18
問71.
有人説大乘(北傳)菩提心是不共的, 所修的要與菩提心相應才是大乘不共慧, 襌波羅蜜與南傳不同, 所以不用去學南傳的慧學與襌法,因内容與北傳菩薩道不同, 那《清淨道論》、《阿毗達磨大毗婆娑論》不是南傳的嗎? 難道真的不用學嗎?
答71.
佛教宗派多,抉擇時不免有個人的主觀成份,包括感情投射與理智抉擇在內,佛教叫「相應」。
您可多閱讀印度佛教思想史之書籍,經由歷史文獻客觀呈現、思想脈落的抉擇爬梳,對佛教1600年的來龍去脈一清二楚之後,客觀看待今天的各宗各派,理解真相,求同存異。
大乘佛教的「菩蕯」思想來自阿含及部派,這在大乘以前就已存在是不容否定的歷史事實。因此,若見若聞南傳佛教也有人行菩蕯道、主張成佛,也就不覺驚訝。「菩蕯」的主張,不是大乘佛教的專利,原因在此。
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定義:「菩提」(Bodhi),原義就是共三乘的「覺醒」,但大乘「菩提心」還有另一層(不共)的定義,那就是成佛。大乘佛教的終極關懷在於利益眾生,最終的成就是成佛。
大乘佛教在印度經歷了三個時期,印順導師稱之為「大乘三系」,即般若、瑜伽及如來藏,中國佛教與後者(如來藏系)特別有緣。
過去的中國、台灣、香港佛教對南傳佛教是非常陌生的,這十幾年有改變了。大乘經論中常批判的「小乘」,例如三世實有、中有、我執破而法執猶存等,其實是指說一切有部、犢子部等,非南傳佛教(甚而也反對此說呢)。
大乘也要以三乘及人天善法為基,失則成了空中樓閣。
問72.
《中阿含》的Saleyyaka Sutta說無意中對眾生做出的傷害是沒有業報的。之前聽過一個事——一個國王和和尚的關係很好,一次和尚覲見皇帝,士兵去向皇帝稟報,當時皇帝正在下棋,於是說“殺”,士兵聽後,就去把和尚殺掉了。而和尚的前世是小沙彌,皇帝的前世是螞蟻還是其他什麼,所以前世的時候,小沙彌無意踩死了螞蟻。如果從這個故事看來,無意殺人還是有果報的。
所以,只是南北傳的觀點不同,還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
答72.
您所引述的故事,我不確定。
但在初期佛教的確有說,如中阿含15《思經》(~A. X. 207-208):「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8p99)談「業的類別」時也曾引述這段經文,可供稽核。
另中阿含171《分別大業經》(~M. 135. Cūḷa Kamma-vibhaṅga sutta),是尊者三彌提轉述佛陀的教誨說:「世尊無量方便說:若故作業,作已成者,我說無不受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作已成者,我不說必受報也。」(CBETA, T01, no. 26, p. 706, b23-28)
問73.
《慈經》說佛陀之前因為修慈心觀生到天界。如果發願生生世世生於人間,就不會因為長久修慈心觀而生天界,或者因為造的惡業而去惡道。要想保證能生於善道,要達到安止定。如何才能保證生於人間。畢竟是凡夫,怎麼能保證呢?
答73.
慈心是無瞋心,欲界也有,如果想投生到色界天則依靠色界的重善業,如色界安止。希望生生世世在人間的行者,除了願力,還需要足夠的欲界善業才能成辦,願與業,缺一則不可。
依初期佛教的義理看來,除了人間,佛陀也讚揚欲界天(六念之一)、色界天(除無想有情天)善道。持平而說,欲界人、天及色界天都是可以聞法(有耳根故)、修行乃至證果的環境。在八難(aṭṭhakkhaṇā)中,除了三惡道及無想有情天的四難,其餘四難都在人間,即鬱單越障、異熟障、世智障及佛前佛後障等四種,人間有它殊勝處,但並不如一般人想像中的完美無疵。因此,人間四難也要避免,否則縱生人間還是一樣構成障礙—故稱為「難」。
如《成實論》引經的「天人四輪」是較中肯完整的說法(包括天人善道在內),如:
經中說,天人四輪能增善法:一、住善處,二、依善人,三、自發正願,四、宿殖善根。
「住善處」者,謂處中國,離於五難(案:三惡道障、第四禪的無想有情天障及聖人不出的人間鬱單越障)。
「依善人」者,生值佛世(案:非佛前佛後障)。
「宿殖善根」者,不聾瘂等(案:非異熟障)。
「自發正願」者,是謂正見(案:非世智障)。
(CBETA, T32, no. 1646, p. 250, b19-26) / (CBETA, T32, no. 1646, p.355, b15-17)
《大乘義章》卷8:
次,就四輪以辨對治。何者四輪?
如《成實》說:「一住善處,謂生中國;二依善人,謂值佛世;三自發正願,謂具正見;四宿植善根,謂於現在諸根完具。」此四唯在天、人中有故,論名為「天人四輪」。
所言「輪」者,就喻名也,能摧八難,出生聖道無漏法輪故,名為「輪」。四輪如是,治相雲何?如論中說:「初住善處,能摧五難。」謂三惡趣、長壽、欝單,以在人、天生,住中國故,離斯五。
「依善人者,遠離佛前佛後難也。」以值佛世故,離斯難。
「自發正願,遠離世智辨聰難也。」以正求故,離彼邪難。
「宿植善者,遠離盲聾瘖瘂難也。」具諸根故,遠離彼難。八難如是。
(CBETA, T44, no. 1851, p. 629, c2-13)
問74.
十四不善心所中之—惡作(追悔,kukkucca)與美心所中之—慚(hiri)、愧(ottappa)如何辨別? 一般不論後悔或反省的不都是覺察到自己身、語、意方面有所偏差嗎?
答74.
「惡作」(Kukkucca):即追悔(vippaṭisāra),是指對…感到懊惱、追悔,作用本身就是一種排斥、對立、拒絕或難於接受事實等的瞋心反應。如覺音在增支部《何義經註》裡說:
āmaṅkubhāvassa avippaṭisārassa atthāya
saṃvattantīti avippaṭisāratthāni.
「無悔」:沒有困惑、沒有因…而遺憾等的意思。
在巴利佛教把它歸在瞋不善,有部歸於不定,即可善、可不善。
「慚」(hiri)與「愧」(ottappa):屬十九種通一切美心的心所,它們有反省、守護、遠離惡行等的善法作用,也只出現在善心,不通不善心,是一切諸善法的最基本元素。如《雜阿含經》卷47:
「世間若無有,慚愧二法者;違越清淨道,向生老病死。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CBETA, T02, no. 99, p. 341, a1-4)
「慚」有厭惡造作身等諸惡行的特相,尊重自己為近因。「愧」有怖駭造作身等諸惡行的特相,尊重他人為近因。如《清淨道論》(Vism. 465)說:
「ime pana dve dhammā lokapālakā ti daṭṭhabbā. 當知這二法是維護世間的。」
問75.
美心所中之—信, 其特相是“當信之事” , 這是否有“正信”之意? 否則若是邪信, 應該就不屬美心所了吧!
答75.
「信」(saddhā):它有相信、信任的特徵,猶如摩尼寶珠本身有澄淨污水的作用。在阿毗達磨中,「信」通凡聖,凡夫的信是從親近善士、聽聞正教等而來,而須沱洹等聖者的信則由親證涅槃而來,如《清淨道論》(Vism. 675):
「此(須沱洹)道不僅破貪蘊等,亦得乾竭無始輪迴展轉的苦海,封閉一切惡趣之門,使七聖財(信、戒、慚、愧、聞、施、慧)現前…。」從五根、五力來談也一樣,可見「信」有深淺,不而一足。
問76.
依Abhidhamma中提到速行及心心所時七個速行若都相同,造業是在一至七的那一個? 此處造業是身、語、意均包括?
答76.
在造業時,以心—意業為重,而身、語二表不過是心念的表現而已。在七個速行心裡的第一個,因最弱故,現世受報;最後一個,因次弱故,次生受報;中間的五個全屬無盡業,唯等待次生以後的未來因緣一旦具足時,就會受報。請參見《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五章「離心路過程之概要」(p.199)或《清淨道論》第19「說度疑清淨品」(Vism. 601)。
問77.
可否舉一例子來説明心與心所的同時生起?
答77.
每一個心識的當下,它本身擁有許多不同的心所法組成。例如由於餡、形狀、名稱及口味的多樣化的匯聚而形成各式各類的食品,如包子、蛋糕等。同樣的,由於與各種心所法的聚合而形成各種不同特徵、作用的心。
如眼識,它必須與其他心所同時生起,同時滅去,既同所緣也同依處,詳見《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二章「心所之概要」(p.58)。
問78.
請問對於發願來世投生為人或天神,是否很重要?如對來世的投生沒什麼意願的話,就也不會很擔心的任由自己生平所造的業來決定或承擔投生何處等。。這種心態是否正確呢?
答78.
眾生對於「我」的未來,包括明日乃至來世,總是無限的期望及執取,這是源自內心深處的無明與愛取。不一定非有特殊的宗教形式不可,在佛前發願是印度佛教徒固有的表達方式,沒此也不表示沒有了自己的未來意願,況且在沒宗教信仰的人哪來佛前發願,芸芸眾生不是一樣有來生和無盡的輪迴嗎?
業才是關鍵,不限有信仰或沒信仰的人。因此,凡有愛取所造作之業,就有可能感果,道理在此。心態,也許只是表達某人某時的心境,是否真的沒有了對自我的執取,如五取蘊等,唯人自知,但從佛法來說凡夫乃至證得漏盡之前是不可能的。
問79.
修定只是能暫時鎮伏住內心的煩惱,唯有修慧(觀智)才能斷除潛伏性煩惱。如果定力好的人或者目前安逸的生活使煩惱沒有機會顯現,心裡的煩惱只是暫時被鎮伏。過後又如何審察自己已斷某些潛伏性的煩惱呢?
答79.
若是由於生活少事少惱的原故,某煩惱不現,後來又因遇境觸發,這即表示了某煩惱還在,須再努力。因此,禪修者需要屢次省察,一次又一次,不能只憑一、兩次做為準則。一般而言,粗重的煩惱較易省察,心粗糙時,或微細煩惱皆不易察知。
十多年前,聽說曾經有一位禪修者在出定之後觀察,發現自己對這世間的貪欲已斷除,於是乎自以為證得了阿那含果。結果有一天,這貪欲心突然又再次的冒起時,他驚覺不己!這故事說明瞭:在禪定或觀智餘勢下有時貪欲不生,或正減少,但終究還是沒有根除。
問80.
請教師父,依您來看佛教徒發生婚外情的指數是多少?多不多?
為什麼明明知道這會帶來苦報,還是不能抽離呢?是因為沒有正見還是過去所造的業,今世就會有婚外情的業力呢?
那麼是否犯了邪淫,才算是真正的婚外情呢?只是心靈上的交流,精神上的寄託算不算是婚外情?
答80.
婚外情的指數各地區不同,佛教徒的指數又如何?我沒見過不得而知,個人相信擁有正信宗教的信仰者,其婚外情的發生機率會偏低一些。
從佛法來說,男女欲等即是欲界眾生的異熟現象,「明明知道這會帶來苦報,還是不能抽離」相信與業緣及意志力有關。但「邪淫」與「婚外情」兩者不盡相同,前者的定義更廣,而婚外情也只是前者的範圍之一。
嚴格說,「心靈上的交流,精神上的寄託」在現代心理學上的分析屬正常反應,但「發乎於情,止乎於禮」要時時提醒自己徹見過患,守好五戒,以防微細的念頭進一步變成越軌行為的事故發生。
若不得已違犯可發露懺悔,重新受持。
上一頁
佛法問答 61~70
下一頁
佛法問答 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