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tavana Forest Hermitage 參訪:六、日9AM-6PM;其他時間:預約接待
Phone:+6016 5568715(8AM-11AM)
800-123-456
首頁
禪林概況
道 場 簡 介
方丈開仁長老 Abbot Thera Kairen
宗旨與理念
組織架構
地理位置 Location
禪林風光
生活作息
禪林訊息
方丈的話
方丈行程報導
活動預告
活動報導
專題報導
禪林事記
文宣出版
佛法書籍
宣傳海報
禪林日曆
禪林文化
寂靜會訊
書畫墨韻
佛學禪詩
佛法問答
心得分享
多媒音像
佛學影音
佛學影視
禪林電視臺
佛法問答 81~90
In
佛法問答
/
2011/04/06
問81.
如果在家眾皈依了,需要出家嗎?
答81.
三寶是在家、出家弟子的究竟依怙處。在家弟子應建立因果業報的正信,修三福業(施、戒、慈定)及親近善士,聽聞佛法,如理思惟及法隨法行等,以戒為基,正見為導,學佛並不一定要出家。
問82.
如果不需要出家,那是不是每個法師都能幫我們皈依呢?
答82.
是的,出家僧眾可做您的三皈依證明師,但須切記:我們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人。
問83.
皈依後,是不是要跟隨幫我們皈依的法師,還是就能過我們自己的生活?
答83.
凡三寶具足之處皆可護持和學習,服務的道場沒有受限。
問84.
皈依後,除了守五戒,還有什麼需要持的嗎?
答84.
除了五戒,還有布施,平時也多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思惟法義及修習止觀等。
問85.
弟子現在在修讀美容,但只讀三天。家人建議我在空檔的時間打工,但我想在我空檔的時間去做義工。弟子想請問我應該怎麼做呢?
答85.
若有空檔時間,不妨可到附近佛教道場,或是一些慈善單位(例如慈濟功德會),先查詢那裡正徵求義工,然後再選擇從事於自己所專長或興趣的工作範圍,即可以了。
問86.
早課靜坐可否使用數息法對治散亂心,然後晚課使用慈心觀對治瞋?需要修到不散亂時才轉修慈心觀或可以直接主修慈心禪?這有分先後順序嗎?
答86.
早課靜坐時,可固定使用安般念方法的前方便—數息,或慈心禪,二選一做為主修。主修5-15分鐘,結束後再副修另一方法3-5分鐘。例如安般念主修15分鐘,慈心3分鐘,以此類推。安般念有利於攝心,慈心禪有利於柔軟內心,各有對治及其功德。
問87.
禮拜時,要專心於身體動作,可作憶念或懺悔嗎?
答87.
若是禮佛時,就以恭敬心禮敬佛陀之後,再作懺悔。兩者心念及作用不同,前者培養恭敬心,後者增長防非止惡的慚愧心。
問88.
請問色界善心的喜是否也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呢?
答88.
喜,本來就是欲界中有,一般人不是也有「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經驗嗎?巴利註釋書說喜有五種:小喜、剎那喜、接續喜、踴躍喜及遍滿喜(唯安止)。在阿毗達磨中,「喜」也是遍於欲界心及除第四禪的色界心的心所,不通無色。
問89.
請問具備五種正見的菩薩將不墮惡趣是否只是北傳的說法呢?《本生經》有記載菩薩曾墮過惡趣,它是什麼時候出現呢?
答89.
五種正見是從巴利佛教的註釋書中來,菩薩有前三項,沒最後二項的道、果正見。
無論是聲聞或菩薩,具備了「緣攝受智」(度疑清淨)能不墮惡趣,這是指下一世的投生,並非永不墮惡趣。菩薩證得了「行捨智」是在初果前的觀智,但唯有須沱洹道智的正斷斷才能斷除墮惡之根。
上座部佛教系統,如說一切有部及巴利佛教咸認為:未經授記前的菩薩,由於過去多劫前的惡業猶存,故有退墮三惡趣的可能性,只是機率比一般人來得少,縱使墮入也不會太苦。
「菩薩」的思想起源於阿含,或尼柯耶,部派佛教各有發展。從今日佛教文獻來說,巴利藏的本生談故事可謂最多,有不少巴利學者認為:巴利本生談裡有的故事起源甚早,也有疑為後人增添的。本生談是否為「佛說」,在佛教界亦頗爭議。這是研讀《印度佛教思想史》所必須涉獵的範圍,若有興趣,可參考近代人所寫的論文和著作。
問90.
請問什麽是四雙八輩?
答90.
印度佛教經論裡說念佛、念法、念僧的「僧」,多指勝義僧,即「四雙八輩」的聖弟子,如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乃至四果,通於在家及出家。
如《雜阿含經》卷20:「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CBETA,T02, no. 99, p.145, b16-22)
又《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念僧者,是佛弟子眾,戒眾具足,禪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具足;四雙八輩,應受供養恭敬禮事,是世間無上福田。行者應念如佛所讚僧:若聲聞僧,若辟支佛僧,若菩薩僧功德。是聖僧五眾具足,如上說。」(CBETA,T25, no.1509, p. 223, b24-28)
上一頁
佛法問答 71~80
下一頁
佛法問答 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