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tavana Forest Hermitage 參訪:六、日9AM-6PM;其他時間:預約接待
Phone:+6016 5568715(8AM-11AM)
800-123-456
首頁
禪林概況
道 場 簡 介
方丈開仁長老 Abbot Thera Kairen
宗旨與理念
組織架構
地理位置 Location
禪林風光
生活作息
禪林訊息
方丈的話
方丈行程報導
活動預告
活動報導
專題報導
禪林事記
文宣出版
佛法書籍
宣傳海報
禪林日曆
禪林文化
寂靜會訊
書畫墨韻
佛學禪詩
佛法問答
心得分享
多媒音像
佛學影音
佛學影視
禪林電視臺
佛法問答 61~70
In
佛法問答
/
2010/10/21
問61.
依所緣的寂靜性,...依通達支的寂靜性之故也是(寂靜、寂止、寂滅),這三個寂靜、寂止、寂滅在性質上有什麼不同?[《清淨道論》底本頁碼267]
答61.
寂靜(santo)、寂止(vupasanto)、寂滅(nibbuto)同樣形容一種寂然寧靜的狀態。
問62.
於安般念的順決擇分之故……..。這順抉擇分何義?[《清淨道論》底本頁碼268]
答62.
決離、洞察義(nir+vyadh刺透、穿透)。如相應部的「覺支相應」有一《決擇經》(28經)說到:「諸比丘!我為你們說決擇分之道,請諦聽!」長部33《等誦經》有六種決擇分想,是「無常想、無常苦想、苦非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另增支部(6.72)也說:不如實知順退、順住、順進及順決擇分等六法,不能現證。
在《清淨道論》也有幾次到,如說戒時:「不以戒滿足,更為厭離而努力,這是比丘決擇分戒的成就」(Vism15.)。說定時:「由於與厭離俱的想和作意的現行為決擇分。」(Vism.88)。
這都是在在說明與智相應的心。
問63.
置念面前…..,面前——為出離之義。英譯本作sense of outlet. 相應部的註﹕this mindfulness is set up ,well set up at the tip of nose or at the centre of the upperlip .(parimukham satim upatthapetva)請問如何了解這「出離之義」。[《清淨道論》底本頁碼271]
答63.
niyyanattho應做為出發義、領導義來理解,不是出離。
問64.
請問五取蘊可否簡單說是因執著五蘊而導致種種苦(前七苦)的生起,也因其被無常所逼迫,所以五取蘊是苦。《清淨道論》底p499
答64.
八苦、十二苦,略說都是五取蘊所招致的苦,因此可說五蘊不存在時,一切苦都不存在,但並非五取蘊不存在則一切苦也就隨之滅去,什麼原因?因為縱使一切煩腦已經漏盡的聖者也有果報上的老、病等苦故。
問65.
書中集諦的內容只提到渴愛,但沒提及無明。而且愛是「能取再有」,此是指貪著「再生」嗎?「處處而求歡樂」是指今生在六塵尋找樂受嗎?《清淨道論》底p499
答65.
這問題從兩方面來解說:
一、從集(samudaya)的字義上,它有集合、生起的原因。集,就是苦之集,也就是苦之所以被集合生起的原因。什麼原因導致苦的生起?根據契經中的教說,不外是無明及有愛。論及現實中的苦,它是過去有愛的果;或說未來果報的苦,它是現在有愛為因。由於有愛,才能連接下一世的有—愛「能取再有」故。有愛,不僅是貪著再生,也對再生的色、聲等所緣一樣喜樂著。如下所說:
二、「處處求喜樂」(Tatratatrābhinandini)的定義,較早文獻是相應部蘊品的《Bhārā經》(3.25),對於該句的定義在該經註釋書說是「於生處、於色等所緣」,《無礙解道註》「釋集品」進一步指出:「色等所緣,色等就是對於色、聲、香、味(沒提及觸)」理論上,投生於欲有、色有及無色有的愛應該不同,欲界有情的「處處」不離五境,無色則無,但三界有情對來生後有是那麼的根深柢固的愛著—後有愛!
問66.
道諦中提到是出世間的八正道,而非世間八正道。《清淨道論》底p499
答66.
是的,出世間八正道只在滅、涅槃為所緣的道心一剎那。不過,世間八正道卻是不可或缺的根本。
問67.
講解四諦主要是了解苦之因,及開始行動去行持八正道以損減愛及無明,是嗎?《清淨道論》底p499
答67.
四聖諦,先從如實了知:苦與集,滅與道的果因關係,後更應知、應斷、應證、應修的務實訓練中得益。
問68.
佛陀還沒成道時,在苦行林修持,而他的禪定巳經超過他的二位禪定老師阿羅羅(無所有處)鬱陀羅(非想非非想處),那佛陀的禪定是在滅盡想定?
入滅盡想定者是說沒有了呼吸,頭腦沒有思維,但仍然保持著生命力與體溫;或許它們皆顯得非常微弱,也因生命力與體溫的繼續維持下去,入定者才有辦法從定中出來而恢復身心的所有功能,是嗎?也是菩提心的原故吧!!
答68.
據傳,阿邏羅迦藍與鬱陀羅摩子是當時頗負盛名的外道禪師,但有關兩者的詳細資料並不多見。
「滅受想定」出現於中部《有明大經》及《有明小經》,後來部派佛教之間對此各有異論。
從《有明大經》以來,咸以為此定有身行滅、語行滅及心行滅(停止),但留壽暖,諸根不壞,這就與死亡最大的不同點。滅受想定是止觀等流之果,亦唯有獲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盡阿羅漢所入的定,不共凡夫、須陀洹、斯陀含及乾觀的阿那含、阿羅漢。
南傳《清淨道論》:「(滅盡定)諸聖者既已生起八等至,入滅盡定,如是修習:「於七日間無心,於現法證滅盡涅槃我等樂住」,彼等修安止定而得滅盡定的功德。所以說:「以十六智行及以九定行得自在慧而成滅盡定之智」。
職此之故,釋尊菩蕯在尚未成佛之前理應尚未證得滅受想定才是。
問69.
學佛也有一段時間了,也參加過幾次密集禪修。在家也有打坐,但一直都沒有進步,或者進進退退。最近感覺有些心灰意冷。
對照清淨道論感覺自己是那種笨笨的癡行者。每次打坐對於所緣都感覺不清楚,或者不能理解所緣是什麼,修慈心也總是取不到清晰的相。到底要如何修行能夠穩定一些。不能清楚的認知所緣應該怎麼辦?
答69.
根據巴利佛教的禪修教導,無論哪種禪修方法皆不離見、聞及觸三種,例如慈心以見、聞取,安般及四界分別觀則以觸取,若某禪修者的觸覺發達則不妨選擇與觸有關的禪修業處,以此類推。
只要方法無誤,動機純正又肯下功夫,細水長流,久之自然水到而渠成。
修行這一路,有進有退,除非是個不能接受有退步、缺憾的圓滿主義者,否則「進」與「退」都應以平常心看待,保持中庸心情,並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再從新出發。
問70.
《清淨道論》底p114:九遍&十不淨是以見取,身隨念是以見及聞取,出入息是以觸取,風遍是以見與觸取,其餘的十八種由聞而執取。那如此計算,慈心觀&四界分別觀是由聞取嗎?
答70.
這問題分作三段來回答。
一、「聞」,是指聽來的,包括教法、教育或教說等。例如說「身至念」,由於前五分都是在外,故以「見」相而取,但其餘的二十七分非外在,故從「聞」來。不過,現在有人經由照相圖片等而「見」肉、腱、骨、髓、腎等了。
二、慈等修習是依一或多有情的概念法(paňňatti-dhamma)所緣而得定,說它是「不可說所緣」(na vattabbārammaṇāni)。這概念,還是不外從見、聞而來,如《清淨道論》(p321)說悲修習,依於見、或聞、或思而迫切希望拔除有情的痛苦而起修悲無量。這在「佛法問答」第6條中已經回答。
三、四界差別觀,「界」是「能持自相故,領受苦故,亦即不能超越一切界的相故」(p368)。「差別」指辨別、確定、了解四大的自性相。依聽「聞」而來的契經教說,要「如其所處,如其所置,從界而觀」,從色、形、方位、處及界限作意等方法,消除人、作者、壽者等的有情概念。
由於四大等須從我們的心去接觸、感受色法的硬、粗、重等特徵而知,故依「觸」或依「受」,並非只憑著聽「聞」得來的理論或概念。
上一頁
佛法問答 51~60
下一頁
佛法問答 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