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tavana Forest Hermitage 參訪:六、日9AM-6PM;其他時間:預約接待
Phone:+6016 5568715(8AM-11AM)
800-123-456
首頁
禪林概況
道 場 簡 介
方丈開仁長老 Abbot Thera Kairen
宗旨與理念
組織架構
地理位置 Location
禪林風光
生活作息
禪林訊息
方丈的話
方丈行程報導
活動預告
活動報導
專題報導
禪林事記
文宣出版
佛法書籍
宣傳海報
禪林日曆
禪林文化
寂靜會訊
書畫墨韻
佛學禪詩
佛法問答
心得分享
多媒音像
佛學影音
佛學影視
禪林電視臺
佛法問答 51~60
In
佛法問答
/
2010/07/22
問51.
說餘遍品 175
這裡的「取相」即同那以壁邊際的孔一樣,如欲增大亦不能增大的。「似相」則僅有虛空曼陀羅顯現,如欲增大即可增大。餘者與地遍中所說的一樣。
請問是虛空取相是平面還是立體?
答51.
因人而異,有人覺得像平面,也有不少的禪修者覺得像立體,平面或是立體都是一種概念上的感覺。
問52.
請問解行並重的好處?在缺乏善知識的環境裡,如何修習佛法?
答52.
一、解行並重的好處是:以「行」能體驗於「解」,實證佛陀所說的諸修行境界乃真實不虛;以「解」檢正所「行」,可避免自由心證,不落歧途。
二、身在缺乏善知識的環境裡,不妨閱讀印度佛教思想史釐清佛教發展之脈落(什麼是原典教說?什麼是後期發展等?),以及掌握修行的道次第(清淨道論的七清淨即是),時空清楚,路目不移,事半而功倍矣。
問53.
在清淨道論當中似乎沒有提到用“取相”的方法來修慈,就是取一個微笑而清晰的臉或者是平靜的臉來修慈,而只是說了一下修慈之前要審查嗔的過患以及慈的好處。如果用慈梵住當作根本業處的話,是否一定要取笑臉呢?如果不取笑臉可不可以?
答53.
按巴利佛教註釋裡的教法,慈心禪的所緣是不可說。在教導上,不同的禪師相信各有特色及其技巧,尤其下手處、所緣的廣窄和對禪定的深淺要求度。若言取某一微笑的人,也應留意其重點是有於「喜」的特徵(不是臉笑、心不悅的那種),以「喜」、以「利益」有情做為慈的修習,相信是共通的。
問54.
第二個問題是比如看到了一個蘋果,那麼眼門十七個刹那過去之後是否只是能知道是圓的,紅的,而不能知道是蘋果?一定要接下來升起的隨起意門之後才能知道這個是蘋果是可以吃的麼?
您能否舉一個例子,用心路來描述一下認知的過程,十七個刹那的作用是什麼?
答54.
十七剎那的心念,何其之速。對某一看見的目標,是紅、是圓、是否能吃等諸多概念,並非一次性(同一個心路)完成,它需要以一個同樣的所緣進行了多次的心路,否則印象不深刻。
問55.
慈心的所緣為了避免升起貪,不可以取異性。那麼同性戀怎麼怎麼辦?
答55.
慈心的單獨所緣不取異性是為了避免貪欲,但同性戀者則適得其反,理論上應允異性為緣,但個人尚未閱讀到有關巴利註釋書對這一方面的任何評論。
問56.
取到老人的相的時候很痛苦怎麼辦?非常痛苦,眼淚都要留下來。可是如果不取老人,又找不到合適的人,應該怎麼辦?是否就直接過去下一個階段?
答56.
敬愛、中立或怨敵所緣都不應有悲從中來或痛哭流涕的「憂」。
問57.
您講四梵住之理論與實修方法中似乎並沒有提到取微笑的臉,那麼取一個名字是否可以呢?
答57.
重點是所緣的喜悅,笑臉或其他身語二業也只是喜悅心的表徵。
問58.
觀呼吸到微細的時候總是沖不過去,心就容易跑,堅持不下去,所以老過不了這關。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答58.
所謂「沖不過去」不知是指什麼?
若氣息微細時不妨將心停注在接觸範圍上,不離所緣而且就停在那裡等待氣息的再次出現。若是心散而不易停在一個所緣上,則不妨回到數息或入出息的方法。
問59.
談到安般功德時,最後的出息入息,第(3)的解說是指阿羅漢嗎?[《清淨道論》底本頁碼﹕292]
答59.
依安般念多修習能令四念處圓滿…乃至七覺支…得明解脫圓滿的類似文句,阿含或尼柯尼裡非常普遍,如《雜阿含經》卷29:「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Vijjāvimutti)。」(CBETA,T02, no. 99, p. 208, a19-22)。
後來論書的解說也很多,如《瑜伽師地論》卷98:「又四念住以為依止,由靜定心,於七覺支正修習已,於明解脫究竟作證,如是名為得真實證。」(CBETA,T30,
no. 1579, p. 864, b19-21)
查悉巴利註釋書,一般說「明」是道,「解脫」是果,似乎是廣泛義的四道智、四果智。阿羅漢道智是斷盡一切染污、最圓滿的明與解脫。
問60.
為什麼十六事中,第1及第2事,經文中只有「知」,而第三之後都有「如是學」?
相應部﹕1a-2b都是pajanati , 3a之后即是﹕sikkhati 。[《清淨道論》底本頁碼 267-271]
答60.
從3開始,「學」(訓練)有刻意強化「智相應心」功能的意思,如論(Vism.273)說:「因為有的比丘對于片片展於(体內)的出息身或入息身的初則明白,…為了指示以那樣的修習,故(世尊)說:「學(訓練)我知一切身出息……乃至…..入息」。在前句中的「學」字是努力精勤之意。…那前面的(一二修習)法,專門是出息及入息的,並無其他的任何東西;然而此後(自三以下的修習)便於令智生起等非作瑜伽行,所將在(一、二)的地方只是「知我出息,知我入息」,正如依現在時(例如:assasati…passasati)的聖典所說,以後(三)為示令智生起等的行相而說「知我一切身出息」等,當知是依未來時(例如:assasissami…passasissamiti)的語法而敘述聖典的。」
上一頁
佛法問答 41~50
下一頁
佛法問答 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