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般若禪舍禪七 | 台灣慧日講堂 | 方丈開仁長老主講
请到此平台观看 微软影音
第一堂課
一切眾生在學佛的過程是不會因為自身的文化,膚色,或是背景而有差別。這種平等觀是建立在佛陀以憐憫眾生,依不同根性眾生來教導。眾生自己能否在佛陀的教法中得到利益則因人而異。這當中的關鍵是:學佛者的慚愧心。如能以慚愧心來學習佛法,就能把正法聽入心中,再把正法轉為如理思惟的內容和動力。
第二堂課
三福業:佈施,持戒和修定,是佛弟子們累積學佛的資糧和保住人身的方法。如果方法使用恰當還能讓佛弟子在修福的當下能隨順解脫的方向。開仁法師通過《大毘婆沙論》的內容開示如何培育「順解脫善根」讓學佛得到最大的利益
第三堂課
世間人都要追求幸福和快樂的人生,卻很少人會思惟真正能幸福和快樂人生的根源和意義。在追求的過程往往都會徒勞無功,最終得到一個苦字。龍樹菩薩造的《大智度論》中提到「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來啟發學佛者如何能真正體會幸福和快樂的人生。
第四堂課
當佛弟子們對 “因果關係” 確立了正見,在修行的路上是不會以祈求的方式來實踐解脫生死。理解了“果從因生”的原則,就會通過腳踏實地的方式,從佛陀的教法——四聖諦和緣起,以踏實的腳步邁向解脫之道。
第五堂課
在未到涅槃的阶段,凡夫必然会生起烦恼。烦恼的生起是有因有缘,其中最重要的因缘是“非如理作意”。正如,《瑜伽師地論》卷11「若不如理而強作意,其如理者而不作意。總說此二,名不正思惟。」因此能否在生活上减少烦恼,就要从如理作意下手。
第六堂課
正見在學佛的過程中視為先導,及在終點為所證悟的內容(智慧)。正見的培養和發展有兩個重要的因素:(1)善知識——外力,和(2)如理思惟——內力;兩者缺一不可。開示當中,也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即是《理足論》「由境正故智正,不由智正故境正。有為有流相相應故,一切唯苦。決定知此,是名正見。」因此,學佛要有所成就和事半功倍,一定先要建立正確的佛法正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