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六、日8AM-6PM;其他時間:預約接待
Phone:+6016 5568715(8AM-11AM)
Whatsapp
首頁
禪林概況
道 場 簡 介
方丈開仁長老 Abbot Thera Kairen
宗旨與理念
組織架構
地理位置 Location
禪林風光
生活作息
禪林訊息
方丈的話
方丈行程報導
活動預告
活動報導
專題報導
禪林事記
僧伽教育
文宣出版
佛法書籍
宣傳海報
禪林日曆
禪林文化
寂靜會訊
書畫墨韻
佛學禪詩
佛法問答
心得分享
多媒音像
佛學影音
佛學影視
禪林電視臺
佛法問答_開印阿闍梨21~30
In
佛法問答
/
20/05/2010
問21.
在《法集論》當中似乎認為意根也可以是色法?那麼意根到底是名法還是色法,或者是两者都可以成為意根呢?
答21.
你說的《法集論》,是否第一心生起品裡(p11)的第17條?對此hadaya,《法集論註》缺註。hadaya,一般可指心臟、心念。七論時代,是否已經視hadaya為心臟,值得探討。
但據所見,在巴利註釋及《清淨道論》說22根裡的意根,或12處裡的意處,應該只是名法,非色。例如:(vism 483):「意處及法處的一部分是屬於『名』所攝,其他的諸處屬於『色』所攝,所以十二處只是『名』與『色』而已。…意處,有善、不善、異熟、唯作識的不同,所以有89種或121種區別。」;(vism 493):「意根(89心)的作用,是把俱生諸(心所)法置於自己的勢力之下。」
問22.
在閱讀Pa-Auk Sayadaw ‘s “The workings of Kamma” 第204頁至229頁講到﹕Achievement & Failure (Sampatti & vipatti ) ,有分四種:gati ,upadhi , kala , payoga。第205頁的註腳有提到好像是《分別論》?
這些名相請師父告知中文名相、出處及理解相關義理的資料。
答22.
來函問及四種「成就」(sampatti)的中譯名相、出處及相關資料,大概的答覆如下:
第一、中譯名相:
趣成就(gati-sampatti)
依成就(upadhi-sampatti)
時成就(kAla-sampatti)
加行成就(payoga-sampatti)
第二、出處:
出處的關鍵詞:知因緣業報──「從處所、從原因」(Thānaso hetuso),是從說明如來「十力」的第二力中來。
Thānaso 從道理、從處所,
hetuso 從原因。
例如中部第70的《獅子吼大經》(M.1.170)引用,如說如來十力中的第二力時:「復次,舍利弗!如來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業之報,是從處所、從原因。舍利弗!如來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之因果業報,是從處所、從原因,是如來之如來力也,依其力如來得無上牛王之地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覺音《中部註》(2.29)認為:
從處所、從原因:即從緣及從其因。此中,異熟的「處所」是趣、依、時及加行。「原因」為業。(Thānaso hetusoti paccayato ceva hetuto ca. tattha gati-upadhi-kāla-payogā vipākassa ṭhānaṃ. Kammaṃ hetu.)
此外,根源於《分別論註》第810(vibha. 439)【智[分別]】的詳細解說,如:「具諸惡業使趣成就等[善的異熟] 已被阻擋,不能成熟。」是依阿毗達磨的方法。(反之,由於具諸惡業而趣壞失等,使之成熟)
(imassa pana Jāňāssa vitthāra-kathā“atthekaccāni pāpakāni kamma samādānāni gati-sampatti paṭibāLhāni na vipaccantī”ti-ādinā (vibha. 810) nayena abhidhamme āgatā-yeva.)
samādānāni 獲得、拿、遵守、接受
paṭibāLhāni 阻擋、排除
vipaccantI 使果熟
「從處所、從原因」(ThAnaso hetuso),依「阿毗達磨」(abhidhamma)的方法(nayena)即如《分別論註》(VbhaA. 439)中說的,依善、不善各分四種。
《分別論註》(VbhaA. 439):
1.趣成就(gati-sampatti):完成者趣向天及人世間。
2.依成就(upadhi-sampatti):成功、繁榮的個性。
3.時成就(kāla-sampatti):從已決定是善王、善人,為時完成。
4.加行成就(payoga-sampatti):正加行。
1.趣壞失(gati-vipattī):壞失者趣向四惡趣。
2.依壞失(upadhi-vipattī):卑劣、下賤的個性。
3.時壞失(kāla-vipattī):從已決定是惡王、惡人,為時壞失。
4.加行壞失(payoga-vipattī):邪加行。
Thānaso hetuso,也在其他巴利註釋、疏鈔裡見著,內容大致相同。
第三、相關資料:
《雜阿含684經》:
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如來、應、等正覺成就此力,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吼。
(CBETA, T02, no. 99, p. 186, c19-22)
《增壹阿含經》卷42〈46 結禁品〉:
復次,如來處所,知他眾生因緣、處所,受其果報。
(CBETA, T02, no. 125, p. 776, b18-19)
問23.
《清淨道論》底本頁碼103,(性行的原因):
「此等有情依宿因決定而有貪增盛、嗔增盛、……….若人在作業的剎那貪強而無貪弱…….」英文版把『作業』作rebirth-producing kamma。
結生為人時他的令生業應該是善速行心,為什麼會是貪強而無貪弱呢?應如何解讀這一部份呢?
答23.
葉均譯「作業的剎那」(kammāyUhanakkhaNe),即kammA業-AyUhana努力、積聚、增進(=集諦)-khaNe剎那,或譯作「業集的剎那」,有情依據的宿因來決定(pubba-hetu-niyamena)今世的性行,宿因即過去業的聚集,過去聚集的善、不善業終成今世性行(苦諦/果)的因。
這裡的kammāyUhanakkhaNe(聚集業的剎那)與集諦、行蘊的思有關。平日的造業(集諦、行蘊),在臨終時成為或重、或數習的令生業(rebirth)。若把前世的令生業當作是因,今世的性行就是果了。這裡的業只能當平日造業的聚集義解,不必然是令生業。法護論師《清淨道論大疏鈔》說到業、業相及趣相時,如是說:
「業相,是由於思在業聚集之剎那的關係而予存在。」(Kammanimittaṃ kammāyUhanakkhaNe cetanāya paccayabhUtaṃ deyyadhammādi.)
AyUhana就有努力、集聚的意思。往昔所造的串習業,到了臨終時累積了一定的數量或力道才予連結的總合──業、業相等。臨終的不善業,不應成為今生善趣的結生因。英譯本把「作業」譯為rebirth-producing kamma,如函所指,感覺會更難解。下面的一些資料,供大家參考:
1.《分別論》(Vbh 361)談到「什麼是貪」時,[業的]聚集者(AyUhanI齷齪者)就在其中,與渴愛(taNhā)並列。
2.《南傳彌蘭王問經》「難問.第一品.第三提婆達多之出家」(108)也有一例,談到世尊知見提婆達多聚集了(AyUhitvā)無數的業將墮入地獄。
下來的AyUhana,更是廣攝一切與集諦、行蘊的泛說。
3.AyUhana在《清淨道論》及巴利註釋書裡,特別說明它與四聖諦的「集諦」或五蘊的「行蘊(思)」的深切關係,如《巴英詞典》所引及譯出的《清淨道論》資料(以下為底本頁碼):
103(作(聚集)業的剎那),
212(增進=集諦),
462(行蘊=發動組合的作用),
579(努力為行)
580「思即是有」,是說在努力之後的思為(業)有。
問24.
《清淨道論》底本頁碼113頁 四十業處依所緣的分類法。什麼叫做『自性法所緣』、『相所緣』及『不可說所緣』?
答24.
1.自性法所緣(sabh
āva-dhammārammanāni):所緣為真實法,具自性。
2.相所緣(nimittārammanāni):所緣是概念,有相。
3. 不可說所緣(na vattabbārammanāni):所緣也是概念,但不一定是相,想是另設分類的原因吧。例如無色空無邊處定,所緣是因遍禪的色相粉碎之後而轉起,沒有色相,但仍是概念的一種。又如悲無量心除見悲愍有情的苦,也以聞聲而轉起悲(聞聲救苦),也同樣沒有相。
Vattabba 有適合被告知的意思。不可說所緣(na vattabbārammanāni)在巴利三藏出現不多,僅見於律藏復註、《清淨道論》及其大疏鈔等,還有中部《有明大經註》談到無所有處的所緣時也出現過一次。
有關所緣,請參考《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29之圖表。四梵住的所緣也依概念,請見vism 320:「四梵住的所緣是依概念法(paJJatti-dhamma-vasena)的一個或多個有情為所緣,但獲得近行、定生定時可以增長。」
問25.
《清淨道論》底本頁碼129 十種安止善巧(1)令事物清淨﹕
『如果內外的物不清潔時,則于生起的諸心與心所中的智也不清淨;……….若以不淨的智而思惟于諸行,則諸行也不明了的,………若以極淨的智思惟諸行,則對諸行很明了,….』
這「智」指什麼?因為在講如何依這十種善巧進入安止,為什麼又談思惟諸行呢,那不是在修觀了嗎?
答25.
法護論師《清淨道論大疏鈔》說:
「『不淨的智』等,即指修觀與修止[時] 的『智不清晰』(JāNe avisade)整體上如同軟弱有病。」(JāNe avisade vipassanābhāvanā viya samādhibhāvanā paridubbalā hotIti dassetuM “aparisuddhena JāNenā”ti-ādi vuttaM.)
JāNe avisade不潔白、不明亮 Pure, white; clear, manifest
paridubbalā整體軟弱、有病Weak
問26.
愛好執著修行雖也是不善心,但我明白這是必經階段過程(總比執著吃喝玩樂有用)。雖嚮往出家,現知因緣不足,經師父的偈句提醒,已完全放下。會隨順因緣的用功努力修行,不製造自他煩惱。畢竟是:在那裡修都不過是要設法去掉這個【我】而已。沒別的了。
答26.
初機學佛或偏形式,或重理論,一旦進入堂奧之人應更懂得體貼與自己周邊的人,於內於外的一切眾生(身心)省思再省思,減少執取(少貪),也不跳避(少瞋),而是當下承擔的大勇、大智與慈悲。
問27.
請問前五識是否可以同時生起?如果不可以為什麼?
答27.
按印度佛教的學說,無論是毗曇、瑜伽行派等似無五識「同時生起」之說。
理論上講,不能「同時生起」是因為五識之一的心及心所在轉起時(例如眼識),其所緣(目標)只限一境(例如色塵),不共其他(例如聲、香…等),心與心所是同生、同滅、同所緣及同依處,同一軌則故。
現實上,我們每一看、每一聽…都是極速的更換眼門、耳門…等的心路軌道,何其迅速?難察,不表示同時。
問28.
南傳的世尊、阿羅漢與北傳的釋迦牟尼佛之異?北傳的釋迦牟尼佛最後是入涅槃或者會再來輪回?既當來下生佛是嗎?
答28.
南傳佛教的佛陀觀,可分為初期佛教、分別說系及銅鍱部大寺派的幾種詮釋,但皆未說佛入滅後會再回來。佛陀與阿羅漢皆已斷盡無明,以無明故而有行、識等,沒有無明根源則不會再轉起輪迴了。
北傳佛教的佛陀觀更分龐雜,從初期佛教到1600年後期密教的都有,統說它「北傳」,不知是指共於日本、韓國的佛教,還是指近代深受明、清以後富於淨土、咒語色彩的中國佛教?
據知,以為佛陀捨報後再來之說與大眾部及大乘佛教的理想佛陀觀有關,但在漢譯上座部佛教分流之一的說一切有部論著裡,也沒有這種主張。簡而言之,不是中國漢譯裡的每一經、論思想咸認同佛入滅後「再來」之說。
問29.
阿毘達摩的「智相應」是否純指「業與因果」的特定範疇?一個人對因果毫無概念,純粹出於憐憫心而助人,是否「智不相應」?在助人過程中,他非常之有善巧,使得事情有效處理,接受幫助的人也感到受尊重,這裡頭有「智相應」否?
答29.
若自知孝養父母、恭敬師長(敬施)或憐憫助人(悲施)等是我應該做的事…,可解讀上為「智相應」,因為他已清楚知道自己「為何而為」(動機清楚)。若不知而為(動機不清楚),可能就是「智不相應」。
業的範圍很廣,雖然某人行善卻不知業為何義,但「在助人過程中,他非常之有善巧…」等亦不出業力的範圍,所謂「世間依業而轉,有情依業而轉」。
智(正見、慧根)有五種:自業、禪那、觀、道及果,廣通三界及出世間,詳如「正見增上」中說。
問30.
一個人純粹為了怕沒面子而去行布施,因此過程中心不甘情不願,生起的善心少之又少。請問這項布施還會帶來任何善果報嗎?
答30.
縱使「少之又少」也不容忽視,當然招感的果報也可能「少之又少」。
上一頁
佛法問答 11~20
下一頁
佛法問答 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