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tavana Forest Hermitage 參訪:六、日9AM-6PM;其他時間:預約接待
Phone:+6016 5568715(8AM-11AM)
800-123-456
首頁
禪林概況
道 場 簡 介
方丈開仁長老 Abbot Thera Kairen
宗旨與理念
組織架構
地理位置 Location
禪林風光
生活作息
禪林訊息
方丈的話
方丈行程報導
活動預告
活動報導
專題報導
禪林事記
文宣出版
佛法書籍
宣傳海報
禪林日曆
禪林文化
寂靜會訊
書畫墨韻
佛學禪詩
佛法問答
心得分享
多媒音像
佛學影音
佛學影視
禪林電視臺
佛法問答 31~40
In
佛法問答
/
2010/05/22
問31.
果報心是善或不善,決定於其所緣是可喜或不可喜。那又該如何判斷所緣的可喜不可喜性?垃圾對人類來說是不可喜所緣,但是對蒼蠅來說是可喜所緣;一支設計典雅的筆,看在眼裡是可喜所緣,但是用它來扎手心就成了不可喜所緣,那麼垃圾和這支筆到底是可喜或不可喜所緣?
答31.
果報心的善與不善,是否完全取決於所緣的可喜或不可喜,不同論師有不同的解說。有情的業感果報心,及其對所緣的心理反應(速行) 也會各有不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等的一切所緣,說與異熟有關可以理解,但不能說今生的一切所緣、局面都是過去業已經決定(宿命論),更不能說一切外在所緣、物質有所謂本質上的決定好壞或善惡。
記得帕奧禪師曾舉過一個例子告訴我,他說:譬如某人手中拿著一顆珠寶,顏色可愛,我們的看了也覺得很舒服,會說好、好、好。但如果把它拿來碰撞到我們的眼睛時,我們會說痛、痛、痛。請問:這外在的珠寶,您說它是好是壞?是善所緣還是不善所緣?如果說這珠寶(色、觸所緣)本質上有所謂的絕對的好,或絕對善,那無論是看見時或碰觸到時都應該只有一種絕對性的異熟轉起,不能改變。
帕奧禪師還告訴我,這問題不同論師有不同的看法,不是那麼絕對。而菩提比丘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所引的註解,也只是其中一種。
問32.
如果我們一見垃圾就感到不可喜,生起的是不善果報心,是否因為這不可喜印象在領受、推度階段隨即成就之故?甚麼時候這不可喜的感受從不善果報心轉為不善速行心?
答32.
前段問題,已答如上。
後段,這裡再稍加解說。以眼門等為始的不可喜所緣所引發的一連串後續反應,如身的苦受,在確定(意門轉向心)的一剎那間由於不如理作意而生起了一串的不善速行(例如瞋),若是之後仍不覺知,此不善速行將重複無數次的再生起、消滅,又再再生起、消滅…,隔數日、隔數年之後,久而久之終成習氣。如此,對此「垃圾」就不再是單純的果報心問題,已是加諸個人厭惡情緒在內的心理反應了。
問33.
我們一生中的一切際遇,是否都和過去所曾造的業脫不了關係?沒有一件事情可能是「完全新創」的嗎?
答33.
不是完全一致(一、常),也不是完全創新(異、斷),緣起即不一不異,不常不斷。
問34.
打妄想屬掉舉,是不善心。若所想的內容是良善的,也是不善心嗎?
答34.
想一些法義時,可能因為在反求諸己的省思與調伏力量轉起了善心。也可能與某些觀點與自己意見、志向或是預設立場不吻合時而起瞋,甚或以為自己獨具慧眼而起慢。對一個未見真實法的人而言,法是概念,不一定有療效威力。
問35.
當察覺自己在掉舉而馬上提醒自己反觀當下心態,這一念自我提醒即是善心了,對嗎?
答35.
是的,這一瞬間的覺醒即是覺(菩提),是具慧的善心。
問36.
A正在和B談話,但 B盡說些無意義的話,A不想聽卻又不便走開。這時A只是保持微笑看著B,心中卻在專注默唸Buddho或慈經,請問這是善心嗎?
答36.
若以善心默念當然是善。問題是:若起微弱的瞋心在規避正事、躲避問題而故作念誦時可能有瞋,當下那就不一定是善心了。如果他是一位有經驗的禪修者,在這種情況下不如提起正念、念知,試以對方為所緣而修慈、修悲,或直修觀智等,更為妥當。
問37.
記得法師曾舉例說一個腹中的胎兒在結生時本是六根具足的,但因母親懷孕期間遭遇打擊導致情緒極之不穩定,影響到胎兒生理產生變化,而成了同性戀者。印象中法師說這種情況下產生色法變化屬「時節生色」?如果母親吃錯食物導致胎兒瞎眼,那也是時節生色嗎?
答37.
胎中受害,也可能與業感有關。色法上的變化廣說與業、心、食、時節都有關連。母親懷胎時,若錯服某些食品或藥物導致胎兒受害,或男性轉為女性化等前兆,與食物及時節生色有關。原意可參考拙著《死亡與再生》(p18-21)。
問38.
請問基因是業生色,還是時節生色?
答38.
由於業與異熟的關係,欲界的某人 / 動物投生到某個家庭 / 父母,因此一般人很容易誤解以為是業生色。其實,業生色是過去臨終速行所決定,而基因乃源自於父母—投生之後的外在時節,且是一代傳一代的繁殖下去(中間也會慢慢改變),業生色則有的在一生的某個時段裡結束,最遲命終之前結束,並不會繁殖到下一代。帕奧禪師說,這項理論在其後來出版的《趣向涅槃之道》鉅著中已有敘述。
問39.
請問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所緣,以及所生起的果報心,是否都是過去業(過去世及今生所造的業)成熟之故?
答39.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等的一切所緣,說與異熟有關可以理解,但不能說今生的一切所緣、局面都是過去業已經決定(宿命論),更不能說一切外在所緣、物質有所謂本質上的決定好壞或善惡。
記得帕奧禪師曾舉過一個例子告訴我,他說:譬如某人手中拿著一顆珠寶,顏色可愛,我們的看了也覺得很舒服,會說好、好、好。但如果把它拿來碰撞到我們的眼睛時,我們會說痛、痛、痛。請問:這外在的珠寶,您說它是好是壞?是善所緣還是不善所緣?如果說這珠寶(色、觸所緣)本質上有所謂的絕對的好,或絕對善,那無論是看見時或碰觸到時都應該只有一種絕對性的異熟轉起,不能改 變。
帕奧禪師還告訴我,這問題不同論師有不同的看法,不是那麼絕對。而菩提比丘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所引的註解,也只是其中一種。
問40.
請問如理作意的操作是在確定心裏面的作意心所,還是在確定心之後?
答40.
如理作意,在南傳阿毗達磨 / 註釋書的結構上都說始於確定心(即意門轉向心),但真正發生具慧心所等善心力用的還是在速行裡。當年請示帕奧禪師的問答,開仁法師有附錄在他《如理作意》書裡,可資參考。
上一頁
佛法問答 21~30
下一頁
佛法問答 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