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六、日8AM-6PM;其他時間:預約接待
Phone:+6016 5568715(8AM-11AM)
Whatsapp
首頁
禪林概況
道 場 簡 介
方丈開仁長老 Abbot Thera Kairen
宗旨與理念
組織架構
地理位置 Location
禪林風光
生活作息
禪林訊息
方丈的話
方丈行程報導
活動預告
活動報導
專題報導
禪林事記
僧伽教育
文宣出版
佛法書籍
宣傳海報
禪林日曆
禪林文化
寂靜會訊
書畫墨韻
佛學禪詩
佛法問答
心得分享
多媒音像
佛學影音
佛學影視
禪林電視臺
佛法問答 _開印阿闍梨91~100
In
佛法問答
/
08/07/2011
問91.
請問「風三昧」禪法是否南傳佛教之傳承?
弟子多年前開始學習禪修,先以某某禪師的內觀,每日不間斷禪修四至六小時,為時約二至三年。後來向一長老學習修觀,但於此方法一直無法相應,遂放棄。最近向另一禪師學習了「風三昧」禪法,這是認為觀出入息為外息,觀腹部起伏為內息,而內息就有帶動氣的作用。並將氣脈的打通作為證入欲界定的指標…,總總開示,均聞所未聞。身體雖較健康,但對於其所闡述的理論,卻遍尋所知經論,查無出處。
答91.
佛教的修行法門眾多,有泥古、有創新,有的忠於經論所教,有的自由心證,從來信得知您在學佛道上一路走來,尋尋覓覓,是辛苦了!
我個人修學佛法,先從印度佛教的發展脈落中得其根本而清源,即釐清什麼是佛陀的根本教說,再發掘出什麼後來弟子發展和延伸的部份,具此二項基礎(教史及道次第),對後人或現人所創的、契機而不契理的、牽強附會的諸如此類,自能心定而不跟風冒進,既親近諸大善知識亦不必屢屢改弦易轍,豈不省時又省力?
問92.
請問修習慈心禪歡喜的感受是什麼? 我第二次參加慈心禪七時才體會到敵意的感受,也有歡愉輕安的感覺。
答92.
慈心禪進入狀況者,除了心有愉快、喜悅,也將會帶動身體感受到舒暢、放鬆,它是解除壓力、促進人際關係的良藥。此外,慈心禪的終極目標是在解脫,尤其是解脫瞋、妒等煩惱。
禪,淺者見淺,深者見深。初學時的喜悅有利於入門,久學者更重視內心的調適而不停滯於生理感受。
問93.
請問畜牲互相啖食,如大魚吃小魚,屬於造惡業嗎?
答93.
大魚吃小魚,以前有聽說:「這是畜生道的業報使然,一般動物只因飢餓而食,無關殺生之善惡動機。」但此說法,後來讀了印度佛教論典之後,覺得此一說法有待商榷,要分別說。
其實,三惡道的畜生是有貪欲等不善念的,不能說他們沒善惡,但在想「吃」的時候,是否存有殺念?這恐怕也異於常人因名利等的殺生動機。
問94.
請問師父,如何幫孩子度過這個難關?
我兒子自我要求高,又很堅持己見,偏偏功課不是很理想,於是怪罪我們的基因不好,所以他的頭腦也不好。高中的課業重,他晚上又上了很多補習班,把自己時間壓的緊迫,反而沒時間念書。
我勸他減少幾個補習,可以有較多時間唸書,他也無法接受。看他在課業上受苦,我們也於心不忍。
答94.
孩子長大了,想擁有自己的決定權、選擇權…等,就讓孩子們去學習決定與承擔責任吧,只要大原則正確,而他們也自覺可以承擔得起的話,家長不必太早及過度關心(在孩子看來可能是干涉),要適當的放手(也放心)。那一天真的受不了,也許孩子們就會自我調適,到時再加一、兩句的勸導還不遲(這時候講話也很有份量哦)。這「調適」也是非常難得寶貴的「學習機會」,太早及過度關心也只是曝露了身為父母的憂心,也極可能就抹煞了給孩子們時空上的機會教育。
問95.
為什麼需要有有情才有器世間?無情是屬於器世間嗎?【參考佛法概論第九章。】
答95.
依「佛法」來說,佛陀說的「世間」多指有情世間,欲界、色界有情必是名色相依。
有人難言:除了我們居住的地球,外在火星等豈不純器世間了嗎?其實,佛教說的有情也不僅是人類,還有化生、卵生、濕生等,一切我們身上的色蘊,以及外在色、香、味、觸等五境都是色法,也是形成所謂「器世間」的主要因素。
除非無色界,否則欲界、色界的有情必是「名色相依」。
問96.
是否畜生道的眾生只是受苦,色及無色界的眾生只是享福,他們都不能修習善業和修行?
答96.
畜生道是否能修善業,阿含或尼柯耶或少述及,但據佛陀過去世如《本生談》的記載還是不少的—即記載佛陀在畜生道中修行。南傳論義以為,色、無色天人還是有修行的,也不少證得果位的聖賢眾,而畜生也不盡然沒有善心,總言之:上二界眾生也有不善心,三惡道眾生也有善心,不似傳說中那般的「宿命」或「認命」。
問97.
請問羅漢在不動位前不是還有可能退轉?
答97.
根據原始佛教聖典,阿羅漢沒有果位上倒退的問題,部派所談,多涉及禪定。至於歸類,部派之間並不一致,漢譯資料,其實也並不統一,南傳的說法請參考《清淨道論》。
問98.
四十業處中, 如何知道那一個適合自己修? 自己ー直只注意出入息而己, 是否要多嘗試其他不同的業處?
答98.
四十業處是否適合自己,可按照《清淨道論》的指示了解自己的性行與業處關係,另外即從小參或老師的指示得知。
問99.
請問「明知故犯」,也就是說一個人有因果業智的認識,知道是不好的事還通過身口意去做的話,是什麼心?邪見相應还是邪見不相應呢?
答99.
從分析上說,這可能是之前的速行雖然是智相應心(明知=正見),但後來的速行仍不敵貪欲等諸煩惱所侵故而造不善業(故犯),邪見相應或不相應皆有可能,不過這是前後速行的差別,非同時也。
問100.
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中,莊春江居士提及阿含經的思想,請問四阿含就是四悉壇的分類嗎?這種說法屬南傳還是北傳的,或是南北傳一樣?是早期或是後期的說法呢?
答100.
以「四悉檀」判攝四阿含(或四尼柯耶)宗趣,應該是出自近人印順導師的主張,可能是從《大智度論》的四悉檀與覺音論師的四部註題名得來的靈感與推斷。不過,美國菩提長老則認為這一論述基本上「證據不足」,請參閱《福嚴會訊》第46期(p62):菩提長老〈覺音論師知道「四悉檀」嗎?〉。
上一頁
佛法問答 81~90
下一頁
佛法問答 101~1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