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聲:槟州佛青之友 Penang Young Buddhist Fellowship
宛如小孩看見水中的月亮,心生愛著,想入水求取而卻不能得,故心懷憂愁!有智慧的人教導説:水中月雖然眼睛可見,但不可手捉。這只是破除孩子惑於水中月的可以取捉,但不破除可見的因緣生法。
這個比喻在論中出現很多次,除了上述《大智度論》卷32所言強調佛法只破除凡夫於因緣生法的執著,而非破可見、可聞、可覺、可知的緣起現象。
其他,如《大智度論》卷6特明凡夫無智人,由於身見故,錯覺有我,也就必然會見相取著。
而《大智度論》卷32則闡釋緣起法本自性空,莫於性空法中求實求著,否則會自找憂愁苦惱。
諸法都是因緣所生,但要直接觀照實在有點困難,故需要用容易理解的比喻,來明白難以理解的緣生法。
就好像凡夫,最執著的,就是這個五蘊身心。我們雖然知道它是無常無我的,但是我們哪有一天不為它忙、為它辛苦的呢?
所以,如果知道緣生法如水中月的話,那我們身心所產生的感受,種種的想法,有時候不要那麼執意必行。
先讓自己靜下來,觀察身體的感受,還有這些層出不窮的想法。你會發現,有時候事情過了,其實也沒事的,這些情緒和想法,不一定要表達出來,講出來,寫出來的。
由於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你就會更加清楚這個身心的感受和想法,實是左右著我們人生的快樂和痛苦,此時此刻,你將有能力阻止它不斷地蔓延與滋生下去。
相關連結 :
1. 方丈說喻_古喻今詮12:小兒和水中月
2.《古喻今詮》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