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開仁法師主講《大毗婆沙論》初體驗(第二期)的幾堂課內容非常豐富,從佛弟子初入門建立信心、皈依三寶、受持五戒開始,到聞思修的深入修行,加上聖弟子的故事,讓學生受益匪淺。學習心得如下:
一、皈依三寶的重要地位
三皈依雖然是學佛的入門,但其內容覆蓋面之廣,涉及教理之深,不可以輕視。從《大毗婆沙論》的學習,結合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學生對三皈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皈依的本質是救護義。眾生依止三寶以求現世安樂,解脫生死怖畏,但為何皈依卻會墮入惡道?其中以“依投國王”為譬喻,表明三寶救護需要眾生“不破學處、不犯律儀、不越法則”。若只是形式上的皈依而行為背離,則無法獲得真實的救護。
(二)皈依佛,是皈依佛的無漏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而並不是有漏的色身。《俱捨論》認為,佛依色身而能成佛,因此色身也應該是皈依的佛。印順導師認為應對皈依佛的法身。通常,法師為居士們講受皈依的時候,會說皈依的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而是一切佛。《大毗婆沙論》中也提到皈依的是一切恒河沙數佛,這已經提出來皈依不是皈依佛的色身了。而“皈依佛的五分法身”這一概念更為重要,需要詳細學習。佛弟子在憶念皈依佛的時候,同時憶念佛的無漏功德,進而修習佛隨念,這是真實的救護。皈依法、皈依僧同樣,要憶念涅槃法與僧伽的功德。
二、五戒是整個修學體系的基礎,貫穿所有的修行階段
(一)在早期經典中,大部分是用“離”字來代替命令式的“不”字,可以理解為在勸化而不是命令,更強調自發地持戒,沒有遵守條規的壓力。論典在不同時期風格有異,翻譯在不同時期會用不同的文字,但在巴厘文中,“離”與“不”沒有太大的差別。
(二)離邪淫在論中討論很多,主要集中討論見解的顛倒。在家的初二果聖者因已斷除了癡的煩惱,行淫欲是因為貪與瞋的習氣,因此還會保留。顛倒煩惱生時,想顛倒在最前,其次是心顛倒,最後是見顛倒。斷的時候,順序為見(最嚴重的為我執或我見)、想、心。有學聖者還剩下想顛倒和心顛倒,《大智度論》裡說,這兩種是對比性的假名顛倒,並不是真正的顛倒,是一種習氣,而非很嚴重的過失。有學聖者雖沒有離欲,但在煩惱生起的當下,可以提起正念,將想顛倒滅去。這裡學生思考,當面對在家居士的時候,不可認為在家人不修梵行,而起貢高我慢之心。
在家受持五戒發心完全禁淫欲,不會得到另外的戒律,依舊是五戒佛弟子,會被稱為最殊勝的五戒男、五戒女,不需受持其他戒條。如比丘受持十二頭陀行,依舊被稱為比丘,而沒有額外的律儀。
因此,切不可輕視他人,戒律的持守不能只看外在,更不能因戒條受持的多,而自認為比別人殊勝,佛陀制定離邪淫而不是離淫,有很深遠的原因。
(三)為何離殺生,同時具得五種律儀?
1、不損生。五戒中離殺生最重要,是在不損生的基礎上,不損生是不損害、損惱眾生的生命。眾生最愛護自己的生命,離殺能做到,其它四條戒律圓滿便不難了。
2、經典中用護生,不僅是離殺。指不損惱一切有請,包括不偷盜不妄語等其他四條。學生認為此處體現了戒律“斷惡、修善、度眾生”的精神,不損惱眾生,即攝一切戒條。
3、經典中用捨生。應為“捨殺生等”,而非“捨生”。對有情捨去損惱事,而成就五律儀。其重點是捨去對眾生的損惱事,而非只是捨殺生一條。
(四)關於只受三皈依不受五戒,或分受幾條的討論,論師有不同的看法
學生對三皈五戒需全受的觀點,有一些思考。受戒的時候要圓滿,至於一分優婆塞等,是指“持”,持戒多少看個人後續的選擇。無論是持戒,還是發願、修學或日常做事,一定要向最圓滿最究竟的目標出發,至於能做多少,是一步步來的。而不能心懷怯懦,在最開始就退縮。學佛是為了成佛,受戒的時候也要受最殊勝、最圓滿的戒,即使後來無法持守,當下一刹那圓滿的律儀,也是極其殊勝、值得讚歎的。受戒是為了斷惡、修善、度眾生,戒律精神再一次從三皈五戒中體現出來。
三、有部的修道次第
(一)修習次第:
1、有漏慧,三種善根:順福分,順解脫分,順抉擇分。(以果推因)
通常來說,有漏慧的修習從順解脫分的聞所成慧開始,順福分有的不會放在有漏慧的修習中,但在順解脫的內容中,有的人佈施等福業也可以種解脫善根,因此順福分可以放在有漏慧中。
2、修行的次第:福業善業,順解脫分(出離心,聞思階段修學止觀等),順抉擇分(修所成慧:暖、頂、忍、世第一法)。
在《大毗婆沙論》中,思所成慧不是簡單的思維,而是如實地掌握止觀的修學,成就止觀。以此基礎來進行四聖諦的觀察,即是修所成慧(有禪定基礎的觀察才是修所成慧)。
(二)成就無漏慧:見道位,修道位,無學位。(目標)
(三)種子說補充:有部論師不用種子這個概念解釋。惠敏法師將善根的種子解釋為“意樂”,如修順福分時,產生未來生天的強大的意樂,即強而有力的意願、目標。但只有願望是不可以的,是要有條件的,要有因行。
(四)聞所成慧的內容:對四聖諦的掌握與理解程度就像隔著紗布看物品,可以在心中呈現輪廓的影像,在心中確定四聖諦,以及清楚瞭解蘊、處、界的自相、共相等,如實了知,對此不再有猶豫,進而引發深刻的出離心,才是聞所成慧。而不是簡單地聽聞、讀書。《大毗婆沙論》卷42,收集了對三種慧不同看法,論主比較認可的是能夠讀誦經典並理解背誦等,是生得慧而已,即與生俱來的智慧。依這個基礎才可以發動聞所成慧。依于名言概念而瞭解含義,依於經律論三藏,在聽聞的當下體悟到它的含義。正了知名、義,產生歡喜心。如果沒有產生歡喜心,只是停留在知識層面,不會從語言文字轉成真實法。聽聞文字名義,由概念法通達真實法,產生內心的真實感受與領悟,才能產生厭離生死,欣求涅槃。
四、課程總結:
「多聞能知法,多聞離不善,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大毗婆沙論》卷1)
通過這幾堂課的學習,我對三皈五戒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以前會覺得三皈五戒只是入門知識,忽視了其作為整個佛法修學基礎的重要性。其中的戒律精神與聲聞戒、菩薩戒是共通的。在學到聞所成慧這塊內容時,雖然自己沒有對四聖諦等如實了知,但每次聽聞佛法,都會產生歡喜,這給我修學帶來了巨大鼓舞。佛法要多聽,一定會對身心世界產生影響。
文/覺觀法師 20251028
相關資訊:
1、開課報導
2、結業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