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毘婆沙論》初體驗第二期,已於2025年10月11日圓滿落幕。此課程由方丈開仁長老主講,共四堂課,吸引了約百餘位學員線上共聚,一同聆聽佛法。
課程內容以《大毘婆沙論》為核心,這是一部在部派佛教中極為重要的論典,全書共二百卷,內容豐富詳實,不僅完整呈現說一切有部的思想體系,也涵蓋其他部派的觀點,可說是佛教教理的百科全書。透過這部論書的學習,我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佛教的歷史發展、當時的思想與修行路徑,對我們來說極具啟發性與指引性。
方丈在課中強調,佛法的學習必須有次第,不論是修行菩薩道還是解脫道,都離不開戒、定、慧的實踐,而這三學又需透過「聞、思、修」三慧來建立。「聞所成慧」是指從聽聞經律論三藏,不僅要理解經文的語句,還要掌握其中的義理,分別出自相與共相,否則無法真正生起出離心。接著進入「思所成慧」的階段,需如理思惟,進一步修習止觀,成就定力。最終則是「修所成慧」,透過實修觀察四聖諦,深入止觀修行,看到自己身心。
長老以游泳為喻加以說明:初學游泳者需依靠岸邊的草或使用救生圈,正如尚未建立堅固道心的修行人,需依靠聽聞佛法來維持信心,這即是「聞所成慧」;漸漸地,當技藝稍熟時,有時仍需依附,有時可自行游動,這是「思所成慧」的階段;而當一個人已能自在地在水中游泳,就如「修所成慧」者,不再需要外在依靠,能獨立修行,深入觀照。這個譬喻幫助大家體會聞思修的層次,也能審查自身的修行進度。
此外,長老也慈悲提醒大家,現代人學佛的態度常處於「可有可無」的狀態,與過去古德專心修行的精神相距甚遠,因此所獲得的法益也有限。他語重心長地鼓勵大家,必須時時自我警覺,不可退失初心與道心,否則學佛將難有實質成就。
長老引用《大毘婆沙論》中的兩句偈頌,作為總結與勉勵。「如樹根未拔,斫斫還復生;未斷愛隨眠,數數感眾苦。」:提醒我們只要煩惱根本尚未斷除,即使暫時壓伏,也會再度生起,如同未拔根的樹,砍了還會再長;如果我們的貪、瞋、癡還在,輪迴之苦也將不斷重現。第二句:「業別皆有業生,業由隨眠方得生長;離隨眠,業無感有能。」說明雖然世間的種種差別由業力所生,但業力能成熟,是因為煩惱的滋養,若能斷除煩惱,業也將失去感果的條件,便無法再令眾生受苦。這兩句法語,為學員們指出了修行與解脫的根本關鍵——斷除無明及有愛。
本次課程在清淨的法音中劃下圓滿句點,學員們皆法喜充滿,深感受益。願大家於日常生活中持續聞思修,增長菩提心,步步邁向解脫之道。
Sādhu! Sādhu! Sādhu!
文/靜賢
相關資訊:開課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