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ps20221231
這講解中觀菩蕯戒的文章是貢噶旺秋仁波切(1921-2008)所著,確尊法師藏譯中。

貢噶旺秋仁波切於2002年前來沙巴亞庇講授了《現觀莊嚴論》與《入菩薩行論》。弘法大會由寂靜禪林、亞庇佛教居士林(普陀寺)和亞庇慈音精舍佛法研修會(慈音寺)三大佛教團體聯合主辦。詳文點擊 

 

 

 

中 觀 菩 蕯 戒 (點擊下載PDF全文)

受菩薩戒時,首先要發菩提心,心中想「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要證得遍智的佛陀果位」。由於這個緣故,來受菩薩戒。

一、 菩提心的福德

《入菩蕯行論》中說:發菩提心之後,名字馬上就改變為「佛子」,也就是改變為「菩蕯」。不但名字改變了,在實質上也獲得改變,即是成為人、天等一切眾生所應該禮拜的對象。不僅如此,因發菩提心,承諾要度盡無邊的有情,並且自己的志向永遠不退轉,所以,在受了清淨的菩提心戒之後,縱使在晚上睡覺或白天放逸的時候,此菩提心的福德,將會不間斷的增長。

其量有多少呢?「等同虛空!」在經典裡佛說:如果發菩提心的福德有形象,其形象將遍滿虛空,而且還有剩餘。佛陀還說:若有人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銀珠寶,供養如恒河沙數的諸佛菩蕯,這樣的福德都比不上發殊勝菩提心的福德。發殊勝菩提心的福德是如此這般廣大無邊,要是自己內心能夠生起這樣的菩提心,受戒後所要持守的菩蕯戒,是很容易持守的。

二、先行七支、懺業聚糧

    發菩提心,就大乘經典的意思加以註解的有情,有唯識派與中觀派。其中的唯識派受菩蕯戒的前行、正行與結行儀軌,和中觀派有些許不同,兩派所持守的戒律也稍有不同,唯識派有些甚至較難持守。在《入菩蕯行論》中講的發菩提心戒,所依的儀軌是中觀派的儀軌,會採用中觀派是因為其戒極為廣大,在行為上與受戒所依的儀軌,以及受完戒後所要持守的戒,也都是極為自在。例如在受戒之前,想要受菩蕯戒的有情,只要是心中想要依著菩蕯戒來修持的任何一個人,都是可以發菩提心及受菩蕯戒。

發菩提心受菩蕯戒的有情,是不分出家眾或在家眾的,而在家眾過去是不是具有居士戒,也沒有差別。縱使沒有受過居士戒,如果他想要受菩蕯戒,也是可以的。不只這樣,如果過去因為煩惱非常得粗重,由於這樣的力量,讓自己造了一些極大的惡業,像這一類的有情,後來想要受菩蕯戒,只要他依著儀軌受菩蕯戒,他的戒體也是可以生起的。

由於這個緣故,所以無論是農夫、工匠、軍人、獵人,或者漁夫,都沒有差別,只要他心中想要受菩蕯戒,都可以受。因此,在受菩蕯戒之前有一些需要先行的法:一開始要觀想諸佛菩蕯在自己的面前,自己向諸佛菩蕯頂禮、供養、懺悔自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所造的罪業,並且隨喜其他有情所行的善;還要祈請諸佛菩蕯能夠常轉法輪,以及祈請諸佛菩蕯不入涅槃、長久住世;最後,將以上所行的一切善根,迴向菩提。行此七支法,最主要是為了懺悔自己的罪業、清淨罪障,以及累積資糧,使自己能夠成為接受菩蕯戒的法器。

三、菩提善種、行持成佛

行了七支法之後,接下來就是皈依三寶。在皈依三寶時需要唸誦三次的皈依文,皈依三寶後正式受菩蕯戒。正式受菩蕯戒時,要跟著上師唸誦三次發菩提心文,唸完之後,自己的心中就真正得到菩蕯戒體,在得戒體之後,要生起歡喜心,因為這對今世所獲得的身體是極有意義的。今天能夠生起菩提心,在自己的心中獲得極為廣大的福德,因為這個樣子,所以要感到高興,除了讓自己心生歡喜之外,也要讓所有一切的父母眾生心生歡喜。

受完菩蕯戒之後所要持守的戒,是依自己過去曾經受過的別解脫戒而定。如果自己受過皈依戒,那就是守持皈依戒;如果是皈依戒之外,還有居士戒,或出家戒,那麼就要行持這些戒。若在過去沒有機緣受居士戒或出家戒的有情,今天皈依了三寶,具備皈依戒之後再受菩蕯戒,往後不要忘記三寶、皈依戒。除了佛以外,不再皈依其他的依怙者;皈依了法,就不隨行非正法的教法,並且要藉正法的力量來行善、不造惡;皈依了僧,凡是聖僧眾或修行者,應該要恭敬、頂禮,對他們生起信心。皈依了三寶,就要盡自己的力量持守不殺生,最好能夠在這一生中都不再殺生,如果沒有辦法,就試著這一個月內不殺生;如果連一個月都辦不到,那也沒關係,就持守幾天不殺生;如果連幾天都做不到,就承諾在受戒這一天不殺生。

承諾之後,如法行持,並且想「我所行的這一切善根,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光是這樣地持守菩蕯戒也是可以的。甚至有些人因為條件的關係,連這個都辦不到,那也沒有關係,今天受了菩蕯戒之後,若偶爾起了「自己在未來為了要利益眾生,所以要成佛」這樣的心念,記起自己過去曾受了菩蕯戒,光是只有這樣的心念在自己的心中生起,也都能夠受菩蕯戒。

今天大家有很好的因緣條件,能夠依著儀軌發菩提心、受菩蕯戒,並且受了菩蕯戒之後在一段時間裡也持守菩蕯戒,此時在心中已經種下善根種子。如果未來由於因緣條件的關係,遇到了惡友或不好的上師,自己的心念改變「認為過去所受的菩蕯戒是不對的,自己根本無法成佛,以後不要再利益眾生了」,當有這樣的心念生起,即違背了菩蕯戒,也就是捨了菩蕯戒。捨菩蕯戒有捨戒的過失,來世會墮落到地獄道中受苦,但由於心中已種下善根種子的緣故,縱使以後捨棄了菩蕯戒,未來當某一期生命再獲得人身時,若能再遇到上師,一定會有因緣再受菩蕯戒,並依菩蕯戒行持、修持,最後能夠依著行持而證得佛陀的果位。由於這個緣故,雖然因緣上捨棄了菩蕯戒,但菩蕯戒的戒體是不會捨棄我們的!依著所受的菩蕯戒,未來我們一定能夠成佛!

經典裡有這樣的記載:有些具有神通的惡魔,在心中生起了惡心念,來到了文殊菩蕯面前,文殊菩蕯告訴他們要發菩提心、受菩蕯戒,但他們很不高興,現出惡相說:「我們不受!」於是,文殊菩蕯現出忿怒相,在一彈指之後,惡魔頭及眷屬的身體形象馬上改變了,變得非常老、醜、衰弱,而且身上也沒有任何神通的力量。這是因為文殊菩蕯的加持,所以他們沒有辦法展現出過去有的神通力。因此他們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希望佛陀能夠幫助他們,說:「因為文殊菩蕯的緣故,使我們變成這個樣子,祈請佛陀能夠救護我們。」佛陀回答說:「文殊菩蕯繫縛你們,縱使有一百個我、一千個我、一萬個我,也都不能去除文殊菩蕯加諸於你們的繫縛。」連佛陀都沒有辦法,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他們開始商量,有些說:「繫縛我們的是文殊菩蕯,只有去求文殊菩蕯來解開我們的繫縛。」有些反對,認為要去求仇敵,不如死了算了。最後,達成了協議:為了解除身上的繫縛,必須去找文殊菩蕯,但他一定會要我們受菩蕯戒,當他開口的時候,我們先假裝說好,等發菩提心、受菩蕯戒之後,他將我們身上的法力去除掉,那時,我們再把菩蕯戒捨掉就可以了。於是,眾惡魔前往祈求文殊菩蕯解除對他們的繫縛,果然,文殊菩蕯說:「可以,只要你們發菩提心、受菩蕯戒,我就解除對你們的法力。」於是大家在發菩提心、受菩蕯戒之後,文殊菩蕯也在一彈指間恢復了他們以往的神通。

受完戒離開之後,就像之前所說的在法力解除後,他們就要捨掉所受的菩蕯戒,但是菩蕯戒的種子已經深植在內心,他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把這個戒捨掉,由於此因緣,所以他們有機緣持守菩蕯戒、在菩蕯道上修持。在經典上記載,惡魔欺騙文殊菩蕯,在文殊菩蕯面前發菩提心、受菩蕯戒,後來佛陀也授記他們在未來世將會成佛。像他們這樣也都能成佛,所以我們要想:今天有福德來受菩蕯戒,無論如何一定要發菩提心受菩蕯戒,自己未來也一定能夠成佛。請各位細細思索上面所講的這一層道理。

四、習佛所行、清淨違緣

今天因緣殊勝,我們師徒能夠聚集在同一個地方,依照簡要的儀軌來受菩蕯戒。其實只要我們對釋迦牟尼佛與十方諸佛菩蕯有信心及虔誠恭敬,他們隨時隨地都在我們面前,沒有離開過我們。現在我們心裡想著:導師釋迦牟尼佛就在自己的面前,釋尊的周圍圍繞著諸佛菩蕯,我們對十方諸佛菩蕯深具信心,並且極為恭敬、虔誠地在祂們的面前行七支法:頂禮、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迴向。

1.      對治我慢的「頂禮支」:若現有的環境無法實際頂禮,則心中觀想自己在頂禮,但不是只有這個身體在頂禮而已,而是這個身體變化無量無邊等同微塵數般的身體和一切父母眾生在頂禮。

2.      對治吝嗇的「供養支」:在跟著念誦的時候,觀想著自己和所有一切父母眾生,向十方諸佛菩蕯及釋迦牟尼佛行供養,還要觀想著自己的心中變化無量無邊世間上最好的供養物,如花、香、燈、塗、食物、音樂、傘、幡,及蓋等等,供養諸佛菩蕯。

3.      懺悔所造惡業的「懺悔支」:口中跟著念誦懺悔偈,懺悔自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由於心中的貪、瞋、痴、嫉妒、我慢、吝嗇等煩惱生起,經由身、語、意三門所造的十惡、五無間罪,這些都在諸佛菩蕯面前懺悔。

4.      隨喜一切聖者、有情所行之善的「隨喜支」:為了清淨自己因嫉妒其他有情眾生的圓滿、富足、行善的惡業,所以在諸佛菩蕯面前唸隨喜的文句,此時要以毫無嫉妒的心隨喜佛、菩蕯、阿羅漢、辟支佛,以及其他所有有情眾生所行的善。

5.      祈求十方諸佛轉法輪的「請轉法輪支」:十方世界中,有些佛成佛之後並未轉法輪,於是祈請諸佛為了利益眾生而轉法輪。如是請佛轉法輪,能夠清淨自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的不恭敬正法、捨棄正法的惡業。心中觀想祈請十方諸十方諸佛轉法輪,口中跟著唸誦祈請諸佛轉法輪的文句,祈請諸佛轉法輪。

6.      請佛不入涅槃的「請佛住世支」:十方世界中,有佛轉完法轉、隨即入滅的情形,於即將入滅的諸佛,自己心中觀想祈求祂們不要入滅,請求祂們永遠住世間。

7.      普願眾生皆成佛的「迴向支」:經由以上六支累積資糧,即頂禮十方諸佛菩蕯;供養十方諸佛菩蕯;在十方諸佛菩蕯前懺悔自己過去所造的罪業;在十方諸佛菩蕯前隨喜其他諸有情所行的善根;祈請十方諸佛轉法輪;祈求十方諸佛不入涅槃,長久住世。接下來,將自己所行的善根資糧,藉由迴向給所有一切眾生,在不久的未來都能成佛,以此成為成佛之因。當跟著一起唸誦迴向偈時,心中要如此觀想。

行七支法是為了要清淨無法生起菩提心的違緣障礙,即過去我們自己所造的違緣障礙,除此之外,為了讓發菩提心的順緣能夠具足,須透過七支法累積廣大的資糧。

五、皈依三寶、受菩蕯戒

現在,所行的七支法已經圓滿,接下來真正進入受菩蕯戒。在受菩蕯戒之前,要祈請十方諸佛菩蕯垂念和皈依三寶,皈依文的意思是從今天起直到成佛之間,我將誠心的皈依佛法僧三寶;接著受菩蕯戒時是「願菩提心戒」和「行菩提心戒」一起受,所以是用願菩提心戒和行菩提心戒的儀軌。

跟著唸菩蕯戒的文,文義即過去諸佛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是如何的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之後,是如何依著菩蕯戒的次第修持,我今天也和祂們一樣,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發起菩提心,並和祂們一樣依菩蕯戒的次第修持。心中要想:自己在諸佛菩蕯的見證下,也要和祂們一樣發菩提心,並修學、行持菩蕯道。

受菩蕯戒一開始的時候,要先祈請十方諸佛菩蕯垂念自己,接著唸誦第一遍菩蕯戒的戒文,跟著唸誦第二遍,心中再次想諸佛菩蕯為自己受菩蕯戒的見證者,祂們坐在前面,自己發誓承諾像釋迦牟尼佛過去等諸佛,在未成佛之前是如何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之後是如何修習菩蕯戒的學處,我今天也一樣,在諸佛菩薩面前將受菩蕯戒,受完菩蕯戒之後,將依著菩蕯戒修學;跟著唸完第三遍的時候,要想自己己經獲得菩蕯戒,然後心生歡喜!

現在各位的心中已經獲得了菩蕯戒體,發菩提心的菩蕯戒比滿願摩尼寶珠還要珍貴。如果過去已經受菩蕯戒,今天又再受菩蕯戒,會使得善根更加增長;若是過去未曾發菩提心、受菩蕯戒的人,現在已經獲得菩蕯戒,成為菩蕯了。不只是名字改變成為菩蕯,也成為人、天、阿修羅等眾生應該頂禮的對象,心中已經生起極為殊勝的菩提心,猶如去除死魔的甘露,因為這樣的善根,將獲得極大的利益。

六、醍醐甘露、滿願菩提

菩提心已經在自己的心中生起,從今以後礙障修行的違緣障礙、法上的障礙,將會漸漸去除,壽命、福德等順緣將不斷增長。任何一個眾生只是依著這個教法修持,都能獲得無盡的寶藏,就像獲得「去除所有一切貧窮的無盡寶藏」般。「菩提心」是能夠去除自己以及所有一切父母眾生心中的貪、瞋、癡等煩惱最好的藥,因為一再的在三界輪迴中流轉,極為痛苦疲憊的,當心中生起菩提心,就能成為修行的大助緣。

從惡道生到善道,再從善道到解脫、成佛的階梯是菩提心;能夠去除所有一切眾生心中貪瞋等煩惱的藥,也是菩提心;能夠根除所有一切眾生無知、無明及愚闇的大太陽,也是菩提心;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就像牛奶,依著自己聞思的智慧攪拌,能夠產生醍醐,這就是菩提心;所有一切眾在三界六道中不斷漂浮,他們都想要獲得到快樂,這菩提心就是所有一切眾生快樂的泉源,所以菩提心能夠滿足一切眾生的所有心願。

今天我們能夠有這麼大的因緣福報受菩蕯戒,成為佛的心子菩蕯,應該感到高興。接下來是要讓其他的父母眾生都歡喜,我們應該對一切眾生說:「我今天在十方諸佛見證下發誓承諾,要利益一切眾生,你們應該感到高興!」在前行的七支法之後,祈請十方諸佛菩蕯見證、安坐在自己的面前,我們在衪們的面前受皈依戒,受完皈依戒之後受菩蕯戒,不但自己心生歡喜,也讓其他眾生心生歡喜,令自他生歡喜,是最後的結行。

至此,各位已經完整的受完菩蕯戒、獲得菩蕯戒,成為男女菩蕯。我們所行的頂禮、皈依、供養等善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要成佛」,如果自己能夠不忘失這一點,那麼今天所受的菩蕯戒學處已經是具足了。在這之上,如果自己還能夠持守其他菩蕯戒,就盡量行持,依自己的力量能夠做多少就行持多少。心中有這樣的想法,無論所行的善是大或小、多或少,這一切善根都會成為未來成佛的因。

我們今天入了佛門、皈依三寶,最主要是為了修學佛法,而修持佛法不只是希望獲得解脫,也希望能夠獲得佛陀的果位。在這一條道路上,沒有任何一個善比發菩提心、受菩蕯戒的利益還大,這是波羅密乘教法中最為珍貴的教法。從今以後,我們師徒都應該二六時中一再地生起殊勝的菩提心,以利益一切眾生、想要成佛的心行一切善。如果過程中偶爾造了惡業,我們再以諸佛菩蕯做為見證,在祂們的面前懺悔,除了自己平常這樣修持之外,也要發願盡力為眾生宣揚、宣說

文/貢噶旺秋仁波切(1921-2008)
藏譯中/確尊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