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六、日8AM-6PM;其他時間:預約接待
Phone:+6016 5568715(8AM-11AM)
Whatsapp
首頁
禪林概況
道 場 簡 介
方丈開仁長老 Abbot Thera Kairen
宗旨與理念
組織架構
地理位置 Location
禪林風光
生活作息
禪林訊息
方丈的話
方丈行程報導
活動預告
活動報導
專題報導
禪林事記
僧伽教育
文宣出版
佛法書籍
宣傳海報
禪林日曆
禪林文化
寂靜會訊
書畫墨韻
佛學禪詩
佛法問答
心得分享
多媒音像
佛學影音
佛學影視
禪林電視臺
佛法問答_開印阿闍梨101-110
In
佛法問答
/
20/04/2015
問101.
請教您可否以一例來説明如何觀77智(學生不確定是否理解如何觀):
對別人的不如理批評(波動),當下察覺自己起了不滿意的心(速行心),之後對他起了悲心(速行心),這種情況在事後(有分心)也可用77智來審察嗎?是否觀過去順逆(是指無明、行? )、現在順逆、未來順逆(生、老死? )共6支,還是在當下就應審察之?
答101.
七十七智是建立緣起–法住智的方法。這些觀智,主要在「自相」上深知業果不虛,也可通達於知見有為法的幻化生滅的「共相」。
您提到的,似與心路省察有關,這也是很好的思惟方法。
不過,若欲破除由於外境(所緣)引起的煩惱,除了了知「所緣」是無常等,亦應徹見「能緣」的心本身也是無常等,如此,能所皆破(即空),妄心當下即滅矣。
問102.
學習「阿毗達磨」的重要性何在?
答102.
「阿毗達磨」的雛型起源於原始佛教聖典,這與舍利弗等長老僧團有著密切的關係,從南傳《分別論》及有說《法蘊足論》架構可發現它與第一次結集「相應修多羅」的本母有關,即可想而知「阿毗達磨」緊扣著聖道的核心。
不過,南傳或北傳的「阿毗達磨」說來有一點像孤兒,因為某些「阿含」學者說它是後期的,可以不學;某些「大乘」學者說它是小乘的,可以忽略。其實,真正能夠貫徹「阿含」與「大乘」之間的唯一橋梁,正是「阿毗達磨」。
若缺少了有部毗曇(即阿毗達磨)的基礎,而直接閱讀《大智度論》,大概會有不少地方看不懂。因此,若欲深入了解大乘論典者,先學習「阿毗達磨」將會有莫大的助力。
問103.
如何在學習自己相應的佛教體系或宗派的過程中,避免落入遍執或唯一化?
答103.
我們不論學習哪一個體系,有師承是個人福報,要懂得感恩,不宜把自己老師視為唯一,若太過偏執,劃地自限,在修習佛法這條路上會走得很辛苦。
今天的南、北、藏傳佛教都是佛入滅之後的「部派」(同一根源的分歧宗派),持平而言,今日的南傳佛教、大乘佛教、金剛乘與釋尊本教還是有一些差異的。我們可選擇自己所相應的佛教體系或宗派,但不宜過度標榜自己的最純正、最偉大或最無上。我以為在尊重不同「部派」傳承的律、論及註釋書的同時,還要保持一定的清醒、理智與客觀性。
近代印順導師、呂澄居士,當代美國菩提比丘、德國無著比丘等皆是其中佼佼者,雖出身漢傳或南傳佛教,但在研究佛教的某一課題時皆會盡己所能地善用各語文獻,不拘一格,這是何等大度,是未來國際佛教學者的楷模。
問104.
有人說三世因果緣起,善不善心和無常苦無我的正知見是從證知來的。它和讀的佛學是不一樣的。若是還沒有實修到,卻一直上很多的佛學課,是否浪費了很多可以禪修的時間?如果還沒有實修到,讀那麼多佛學到底也不能斷煩惱。也只是知識而已。真是這樣的嗎?
因為每個人都說如果沒有修到緣起,就是不安全,還是會墮惡道的可能。可是,佛陀時代阿羅漢有具解脫和慧解脫,慧解脫的聖者並沒有很深的定,怎麼能觀緣起呢?
那麼,是不是一定要修到緣起才是符合佛的教誨,才是八正道的正見。修到緣起肯定會斷疑惑、破身見。師父,這樣理解對嗎?
答104.
宗教經驗也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也可能有虛偽不實的成份,修行
的人要小心謹慎。依照佛陀的教誨是正見為導,不迷於經驗之談而偏
廢了聞思及正見的樹立。凡佛弟子的所修與所證應該要契合經教才是
,有信無智可能會迷信(反之,有智無信是狂慧)。
如果只是來生不墮惡道,世間福業的布施、持戒、欲界定、聞法、世
間禪定乃至緣攝受智、行捨智等成就者皆有可能,但這只是來世不墮
,非永不墮惡,初果聖者才永遠免除惡道及斷除身見、疑見。
以為「慧解脫」聖者不具色、無色界禪定,只是出自說一切有部的部
派經論(後來中觀、瑜伽行派承續於此),這部派後來另設了一個「
未至定」來處理慧解脫聖者的禪定問題,南印度《成實論》雖然也承
自有部雜阿含,不過自設「欲界定」而評「未至定」為非佛說,這是
印度佛教發生過的一個爭論問題。
今天,如果我們跳出一個部派裡的囿限,嘗試旁涉其他部派如巴利聖
典《須尸摩經》及漢譯現存版的大眾部《摩訶僧祇律》時,
發現他們的「慧解脫」聖者是具備初禪乃至第四禪的,唯缺無色定,
並非連一切色界禪定都沒有。
問105.
當面對佛教經論不同迻譯版本和觀點差異時,如何決擇?
答105.
我個人的處理方法是:
一、先找出該名相/該句子的梵巴原文(探本索源,
不因後人翻譯名相而受困擾),
二、次查印度古層的註釋書(愈是後期,可能岐義愈多以及部派特色
就愈明顯),
三、參考近代人的著作看法(優點是具時代感,但須留意和抉擇:孰
為經論原意?孰為譯者觀點?)。
問106.
今早一坐1個多小時,因為思維活躍,覺知不強,所以總有耐不住的感覺,身體緊繃得很厲害,最後就乾脆躺著練習數息。
問題:
-身體的緊繃調整是否一直會持續下去,
是否會因為定力的增強而減弱?
-在坐中,如果出現筋骨酸脹,對此部位是否可以加入一些觀想,
待酸脹消失再回到所緣?
-再過段時間將會上班,目前的打坐時間將無法得到保證,每次調柔身體需要時間長,兼顧好工作和修習將面臨挑戰,末學擔心現在取得的一點小進步會因此退失,可有好的建議呢?
答106.
「思維活躍」,須先辨明是什麼原因所導致活躍?若是放逸,
可以生命無常、日益隨減等死隨念作意治之;若是散亂,
直接以安般念法治之;若是瞋恚,應以慈心或悲心治之…,
以此類推。
「身體緊繃」平時要多學習放鬆自己,「筋骨酸脹」亦然,打坐前先全身放鬆、練習瑜伽及注意身體保暖(勿著涼)等都有幫助的。
留意時間分配、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況及體力,得失之心易產生貪或瞋,以「平常心」用功就好,日久見功夫,水到自然而渠成。
問107.
我們學習阿毗達磨的心路時,是否等同在修觀,還是推論?
這是以當下心見當下心嗎?是否觀智成就的人才能真正的「
如實知見」?
答107.
確如所言,所謂「如實知見」是指見清淨及度疑清淨已成就者、
毗婆舍那智已建立者。
對於自己身心現象,在觀智未成就之前或能觀見、或不能觀見,
甚至會用一般理論知識性方法在推斷、思考都有可能,
雖然這還不是真正的觀智,但也是聞、思所成慧的學習過程。
在真正的毗婆舍那階段,修觀者是以當下心觀照之前的心,
不是說當下心能見當下心,一心不二用、無二所緣故。
尤其已具備三摩地的修觀者,其心清徹無比,無五蓋故,
便能夠以現在心看見上一剎那或幾剎那前發生的心相,
精確把握而中間不會混雜了其他雜念,可謂清徹照見了心、
心所的真實相,這時候應該說禪修者連心「路」的概念也不會存在。
總的來說,初觀者不比熟觀者的觀照能力來得深細,愈是多修習者,
其心必將更細。
問108.
法師可否簡介「心的秘密」之《阿毗達磨》?
答108.
「阿毗達磨」是古老印度佛教,尤其上座部佛教分析經義、
修福及指導止觀修習的寶典。它可普遍於南傳巴利佛教、
說一切有部及大乘法相宗,
部分中觀學派論述裏面也多少有涉及到阿毗達磨。
對一個還不了知真相、真實法的凡夫來說,「心」可能是「秘密」。
真實法,不離開名色、緣起及涅槃法。在這次課程中,
將會有不同的指導老師為我們講解名色、緣起及止觀的修習方法。
透過不斷聞法、
分組研討及綜合報告可刺激與引發問題意識和自我省察,
這是產生聞、思二慧力量的方法。
問109.
請問法師,
學習阿毗達磨是否能讓我們瞭解自己的生命或心的真相?如何學習?
答109.
是的,學習「阿毗達磨」目的就是為了瞭解與體驗到生命真相。
我們可以透過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來建立正知見。修學佛法,
最怕墮入過度沉迷於神秘經驗、自由心證,忽視了正知見的引導。
「阿毗達磨」不應僅視為是哲學作品,它是修行寶典,
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裡拿它來作觀照,
乃至做為止觀禪修的指導手冊。這是對佛法的聞、思、
修慧的貫徹次第。
問110.
請問以什麼心態學習「心的秘密」,才能從中獲得到最大的優惠?
答110.
不是為了名利、憍慢。三寶弟子是為改惡習、長福德,為解脫煩惱,
及不離聖道為中心而學習阿毗達磨,如此即可獲得最大的利益。
上一頁
佛法問答 91~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