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長度:00:28:26

ー 開印阿闍梨開示重點摘錄 ー

疫情的的發生帶給世界巨變,有人擔心家人感染,造成生活壓力,也有在前線工作的醫護人員因為疫情惡化而神經繃緊。相反的,也有人覺得自己特別感恩這苦難的因緣,不然平時太放逸,不會珍惜用功。

同一件事的發生,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因為我們的觀念、思考、處境不一樣,所以認知也有所差異。疫情不是一個人可以改變的,是必須靠群眾的力量。

阿闍梨提出2個觀點。首先,用什麼方法改變。一、觀念要轉,因為觀念涉及知見,通過聽經聞法,對佛法有認知。因為觀念會帶來苦受和樂受。二、透過修行來改變感受,不管什麼原因產生感受,如何認知、紓解及轉變它。

面對周遭的朋友不幸感染,有些沒有感染的卻掉進這種共情傷害,出現情緒問題,也冀望自己的煩惱得到一同共鳴,甚至「自己心情不好,也不允許別人笑」。

有人因為宗教信仰、政治立場、甚至為反對而反對,不打疫苗,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還用兩三千年的觀念把民俗醫療當成宗教神聖不可動搖、質疑和挑戰,看起來這不像是佛陀的教說。可能是自己的固執,非智慧平衡,變成迷信、極端。佛陀在相應部(36.21)《悉瓦卡經》透露:苦受的原因有八種,除了內在失調,還有外在原因,比如時節、所處環境、也包括外來的突然來襲與傷害等(病毒也是外來的),過去的業只是八種原因之一。有人把疫情歸咎於業障、共業,還以為今生的一切都是過去業所安排的、受罪消罪、受業消業,其實這是來自於六師外道之一耆那教,並非佛陀所教導的正知見。這些錯誤的知見導致人們運用了錯誤的處理方式,甚至賠上了性命。

以上是觀念。

另外是感受。當我們掉進不好的情緒裡,因為感染,包括周遭的家人,或自己被影響,產生苦受等。我們可以從多方面調整。世俗的,可以轉移目標,比如運動,選擇愛好等等。在佛教方面,可以誦經,發願受持,或者禪修。如果處在恐懼不安,沒有信心,可以修佛隨念。或者在共情傷害的情景,升起嗔恨心,可以修慈心悲心,或四念處。

文/劉可秀於Doha, Q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