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長度:00:17:42
一、藉助時代的因緣,培養自己的堪忍與善根
每個時代的因緣條件都有其圓滿或不圓滿的一面,作為佛弟子,不應刻意放大不圓滿的那一面,甚至鑽牛角尖,這樣只會讓自己的善因緣愈漸減少。
面對疫情,有些事如果不是一己之力能夠改變的,只要盡了力就需要放下。接受事實,不是逃避,不必沮喪。人生苦短,為什麼不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讓自己更加的充實堅強。要知道,人對自己的業力是有強大的主導能力的,應好好利用這期人身,持續積累自己的善業。
其實每個時代,都會發生種種不圓滿的現實,但反而會湧現很多不平凡的人物。這些時勢所造就的弄潮兒,不會被環境的局限所囿,而是懂得運用自己的能力與因緣條件,逆勢成就自己的偉業。
如果我們能改變現實的能力不多,就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去挑剔周遭的不圓滿上,即使今生註定平凡,做不了多大的改變,但是至少在有生之年培養更積極的思維與善根,提升自己的忍耐力與智慧的分辨力。
二、用正面的積極行動,來轉化不圓滿的人生
佛教並不是教導眾生消極避世,而是讓我們看清楚世間和自己這個五蘊身心的種種不圓滿,教導我們莫再把精力用於追逐外境,首要的是照顧好自己的心。
同樣一個行為,但是心的善惡念不同,果報業力的方向也就截然不同,很多人長久以來被貪瞋癡拉著在過活,被自己的情緒、情感所主導,不懂得去察覺、不想去放下。五趣中的人類是有決定的意志力,所以自己的任何意念、思考思維都要謹慎,否則的話可能造了惡業還不自知。
經論中有些蠻可愛的譬喻說,如果遇到下雨,就要找地方躲雨。如果你知道那一條路有很多碎石玻璃,就應該穿鞋子。這些譬喻教導我們面對不圓滿的境界,要想方法保護自己,你有決定權及有能力保護自己不被傷害,能夠如此,你才有能力與智力保護他人。就像疫情期間,要聽從醫生的要求戴口罩,勤消毒,聽從政府的管制,待在家裡。學佛的人應該要有這樣的智慧,要配合現實緣起的因緣。
疫情當前面對那麼多的不確定性,如何克服內心的恐懼?遭遇跨世紀的病毒,依然要用忍耐、慈愛與智慧來面對和接受。學佛的人要正視當下的因緣,該做什麼就去做,恐懼心會讓我們跟不善法相應,內心不安的時候,或者空虛寂寞的時候,可以看一些佛書或者練習修慈心觀。疫情管制期間生活要有固定的生活作息表,每天要花一些時間讓自己在善法上充實。內心有這些佛法的道理,每天都有累積慈心的福業,面對恐懼的時候,才有方法來安定自己,並且會帶給身邊的人佛法的滋潤,共同安然的度過疫情。
三、生命應像風箏那樣,逆風而上
阿含經說我們凡夫都是業力的繼承者,但是人生除了談業力以外,還可以通過努力和智慧去改變今生的不圓滿。所以佛法的業力觀應該要加上無我的智慧、緣起的智慧才是比較圓滿的說明。
如果知道因緣果報的必然性,應該更加專注於照顧自己的身心。有些事情即便不圓滿,過去了就要放下,因為時間與生命不等人,不要浪費很多光陰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16,記載著一則盜賊首領被一少女的言行打動而改過自新的故事,少女說:「隨君作不作,我常依法行」。就是不管你怎麼做,我都要依正法而行,完成本身應盡的責任。《雜阿含經》(925經)也提到類似的內容:不論其他人要不要學習正法,我都要如法修學。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要把握現在,努力培養福德、智慧資糧;即使其他人都不學,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還是要安住地學佛,因為這絕對是正確的道路。
英國作家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雙城記》 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好壞不定,這幾乎就是世間的真實!
但人生的意義絕對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是遭遇種種考驗或磨難,我們如果懂得運用它,只要你有能力轉化它,本來是不順的境遇,將會反轉成逆增上緣,像風箏那樣,逆風而上,飛的更高更遠。
文/釋開仁202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