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江子
攝影:同平
來源:中國報新聞網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471479
本期主題:禪心墨韻.與師父心靈對談
開印法師不以書法為書法,更融佛法于書法;書法作品的成就並非他的目的,反而重視身心的攝受統一,專注當下……
開印法師之于藝術,初始受父親影響,少長隨嶺南畫派劉春草師及愛新覺羅氏溥儒弟子劉達勇師習山水、花卉,有所創作及教學,及至出家,沉潛佛法,受印順長老、繼程法師提攜教誨,遂持筆墨以為般若方便。
法師在台灣期間,曾親炙書法名家入迂上人(本慧老法師)與張穆希老師,于猛龍、禮器、龍門、乙瑛等漢魏諸碑,歐、褚、虞諸家書體,以及對王羲之聖教序、黃山谷行草等有所體會,更進而師學鍾繇、二王、米芾、王鐸、傅青主等,近年于秦漢簡帛頗有留意,越見其書體發展脈絡,時有稽古發新之體見。法師之書藝實乃觀省身心,攝持境界,以讀帖臨池而靜居養心。
1. ◎法師濡染書法藝術二十年,在書藝上的表現,可以說是一位才華洋溢的書法家;在佛門,也專注禪觀法相和諸多經綸的講說。師父這樣一位佛門宗教師,書法在生活中又是怎樣學習與呈現呢?
我的師父竺摩長老告訴我,書畫之間,書法最適合傳達佛法,而繪畫則因創作耗時,一幅山水畫往往就要兩三天時間。我后來覺得,竺摩長老的話很有道理,所以就停下畫筆,專注書法,至今已有20年。
我的書法作品可分成兩類,一類是與佛教有直接關係的字句,另一類則是古詩句賦。在寫詩詞的句子,我會用行草;但是若寫佛教的經文、偈頌,我會選擇用楷書或隸書,因為這兩種文字會比較工整,人們比較容易讀得懂。
書法涵蓋文學、佛法、哲學思想和諸子百家的論理,若沒有深厚底子,就無法隨心所欲創作,總覺得受到束縛。書法要寫得好,就必須臨帖,一般上,完成一幅帖之后,用余韻和感覺寫出自己的書法,完成創作,這類創作不是刻意的,就能充分表現出個人風格。
傳統底子打不好的人,路就走不遠,因此活到老,就要臨帖到老,沒有10年時間,最好不要創作。我學書法的過程,前面10年,天天寫,后來就比較忙碌,也借教書法的因緣練字。
文學家、藝術家感情比較豐富,我比較理性,沒有像如撿法師在印度看到乞丐想到觀音。我研究書法,主要是想把一些好作品,比如將法句經的一些好句子,與書法融合在一起,以楷書或隸書寫出來,讓人耐看、欣賞書法之余,帶出經句中的內容。我希望以書法藝術來包裝佛法,而美不是重點。
書法如果一路來只停留在玩弄藝術的表現、吸引創作,這跟一位出家人會有一點點距離。作為出家人,最主要寫好一句子,讓大家悟到句子的內容。
創作是件自然而水到渠成的事,所有的學習、生活、思想和生命經歷,會自然地呈現在書法家的書藝表現上,並非刻意,而是有了領悟,有了能力。若為創作而創作,不免勉強而苦悶,不免立異而標新,甚至矯揉造作。倘若根基不實,難免虛浮,無病而呻吟了!
2. ◎書法藝術之于法師,不單能展現在紙上,紫砂壺、陶器、木匾、竹筒及蜡染,也能顯現書法力道和柔美。請師父分享,您書寫的媒材多樣,隨手拈來,無不可為的書藝之旅……
在紙張還沒有發明之前,書法是刻在各種漢竹、木板、磁板之上,各種藝術品都能呈現書藝美感,包括一把簡單的油紙傘。我因常欣賞刻章,開始接觸陶刻、雕刻于紫砂壺及陶器等的書法,刀法要領與寫書法的要領一樣,注重輕、重、提、挑。
見過一些雕刻墓碑的工匠,在雕刻過程中,只是按照指示把字刻上去,再描邊和挖泥,字缺少了所謂的神韻,因而顯得“硬邦邦”;我在乎我所雕刻的作品是否帶有金石味,若無,我將會感到遺憾。
3. ◎法師除了深入三藏教典多有思惟契悟之外,也師從格律詩詞名家黃玉奎老師學詩,治學態度一向嚴謹,除了格律之外,用典取譬皆有講究。請師父談一談,您的書法結合詩詞創作的心得……
受過阿毘達摩訓練的人,許多事的學習和表達會較有組織條理,不會流于形表,更不會天馬行空。如2005年某夏日,見晨昏悠轉,有感于心念起滅,無常迅速,便感懷作詩《無常》:
晨曦才露晚霞來,一日光陰似箭催。
不獨人寰朝複暮,心心生滅已幾回。
2004年12月26日發生南亞海嘯,翌年1月8日在寂靜禪林召集多位書法家,隨即展開“擁抱蒼生”揮春義賣,所得悉數捐給大馬慈濟做為斯里蘭卡救災之用。另外,2007年9月緬甸暴亂,哀鴻遍野;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死傷無計,于是5月25日又集合了多位書法家,也結合慈善團體,公開在沙巴亞庇加拉文星購物中心,再次以“擁抱蒼生”義賣會為川緬災民籌措救災款,喚起社會大眾的愛心和佈施參與。
為這“擁抱蒼生”義賣會,我書寫了一首詩:
南緬魑風掀捲席,北川魅震落哀鴻,
山河色變催心切,苦難天涯側隱同。
書法雖是世間藝術,藉由筆墨揮灑而舒展身心,凝歛心神,頗能澹然而處寂,風簷展讀,古道照顏色!
【法師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