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8月9日与10日
地點:馬來西亞 吉隆坡 法鼓山 馬來西亞道場
主講: 開仁長老
相關連結:
1、講義
2、視頻:
(1) YouTube
(2) 微軟影音——中國地區可瀏覽
以下轉載 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2025年8月20日FB
【2025佛法研讀班密集課程】探討經典中的處世智慧
世尊告諸比丘:“聞法有五種功德,恆不失時。(一)未曾聞法便聞之;(二)已聞便持;(三)除去狐疑;(四)亦無邪見;(五)解甚深之法。”-《增壹阿含經.大愛道般涅盤品》
佛弟子應以智慧,積極創造外在因緣,以促進內心善根與善法之增長。因此,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於8月9日至10日主辦【2025佛法研讀班密集課程——阿含經的處世智慧】,馬佛青協辦,再次恭請寂靜禪林方丈開仁長老蒞臨主講,吸引近170位信眾共聚一堂,深入研習佛法。
長老從引用《阿含經》中許多生動有趣的經文,並將其整理成“處世之學”、“居家生活”與“生活的智慧”三大課程綱要。內容既有短小精悍、淺顯易懂的,也包含冗長深奧、甚深難解的義理。然而,經過長老深入淺出的導讀與講解後,這些經文便化為一堂堂輕鬆有趣、法喜充盈的課程。
若想實現人間淨土,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善用佛陀的教法來提升人的品質。《阿含經》包含了關於人際關係、溝通方式以及不以貌取人的建議,並提出多種處世之學。例如:,《中阿含·水喻經》中,舍利佛開示了“五種除惱法”,幫助我們學會欣賞他人。當我們面對身、口、意皆不淨行的人時,應觀想他如同荒野中的病人,心生慈念,若自己沒法影響他,也願他能遇到善知識,改變自己,未來得生善趣。每當瞋恚心生起,我們都可依此作觀想,以息滅內心的煩惱。
除了觀想法,我們還可以向帝釋天學習,以安忍的智慧,降伏心中的瞋恚。若能明白安忍的五種功德——不暴惡、不憂悔、眾生愛樂、十方善名流布,以及最終生於善趣、受諸妙樂——我們必然會更樂意去修習安忍。
長老的講義中,不僅從四部阿含引出了三十八部經文,還補充整理了論典的內容,教導我們如何報恩。《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六十六中說,有三種人的恩德最難以報答:(一)令我們捨離在家的生活,趣向出家之道;(二)令我們明白,一切集法皆是滅法,使心遠離塵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三)令我們斷盡一切煩惱漏習,證得無漏心慧解脫。因此,佛弟子應時時憶念恩德,知恩報恩,不令其忘。
在小組討論環節中,學員引用《善生經》內容,探討佛陀所教導的社會六種基本關係——父母與子女、師生、夫妻、朋友、主僕,以及宗教師與信徒——並逐一分享各方應盡的五種義務。大家一致認為,當社會的每一位成員都履行應有的責任,就能有效促進人類社會的幸福與整體利益。
此外,小組還輕鬆地交流了《阿含經》中與日常生活相應的修學方法,例如:掃地、沐浴、刷牙,甚至減重等生活作息,如何落實於修行之中。討論過程中,學員們談笑風生,興致盎然,意猶未盡。
活動尾聲,主辦單位安排了“感恩三寶”的環節。幾位學員代表大眾,恭敬地向在場每一位僧眾獻上至誠的感恩與敬意,場面溫暖而莊嚴。正如弘一大師在《將離淨峰詠菊志別》中所言:“我到為種植,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這份感恩,不僅是對當下的報答,更是對佛法長遠傳承的祝願——今日我們所種下的善種,或許尚未綻放,卻終將在未來某一天,為更多人帶來芬芳與喜悅。
最後,長老以《成實論》的偈頌勉勵大眾:“一分從師受,一分因友得,一分自思惟,一分待時熟。”長老提醒,修學佛法,需要師長的引導、善友的啓發、自身的思惟,以及因緣成熟的時節。當四分具足,修行之路便能穩健而長遠。願大眾以感恩為始,將所聞所學落實於日常,讓人間淨土的種子在心中扎根、萌芽,直至花開滿園。
文/林洄如
圖/林振東
以下轉載 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2025年8月10日FB
您是否曾好奇,佛陀會如何教誡弟子處世的智慧?佛法不僅具有不共世間的深邃見地,亦蘊含細膩入世的觀察與引導。
2025年8月9日與10日,寂靜禪林方丈和尚——開仁長老,於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為大眾開示《阿含經》的處世智慧。長老分別從四部阿含中引出生動、有趣且充滿啓發性的經典故事,讓課堂在歡笑中展開,學員們諦聽善思,氣氛輕鬆而喜悅。
本課程由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主辦,馬佛青協辦,特別感恩長老於百忙之中仍撥冗前來主講,本次更有近170位同學道友歡聚一堂,共沐法喜。
正如長老所勉勵的:“世間諸瀑流,正念能防護,若令畢竟斷,其功唯正知。”無論修習哪一法門,學佛弟子都應時時保持正知與正念,常深入經藏,掌握佛陀的教誨,方能不為世間瀑流所牽。
文/林洄如
圖/林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