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一切因緣。
由於不夠時間認真閱讀講義,深怕聽不懂內容,因此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去參與課程。雖如此,課程中心生感動與法喜,也再次印證「做就對了」的真理。這是第一次聽聞開仁法師講解雜阿含的內容,師父使用許多生活例子,讓經文變得生動有趣。師父很慈悲,給予許多鼓勵的話語,師父說,在閱讀經文的時候,應該生起恭敬的心。很多時候閱讀經文遇到的難處並不在於晦澀的經文,而是自己的心。師父鼓勵我們要發願,發願生在有三寶的地方,才能繼續精進。佛法是生命的依怙,可以把佛法融入內心,將經文中的語言文字轉化成實踐價值,便能提升人格與生命品質,離苦得樂。整個課程我是非常感動(此刻依然感動),更是加深對佛法的信心。參加課程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有自心成長的精神糧食,還有廚房菩薩準備豐盛的食物讓我們填飽肚子,可以和一班同參道友聽聞雜阿含經的內容,更是殊勝不過了! 感恩一切因緣。
一分耕耘,一份收穫,不作是念
看第一部經時,先震撼我的是流通分(笑)。「說是法時,六十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突然有種醒悟的感覺,六十比丘在聽完佛陀說法後當下就不起諸漏,我聽了怎麼沒不起諸漏啊?反而「想蘊」在起作用,在這裡起妄念!
經中提及只要勤修方便(37道品),即使不求解脫,自然得解脫;論中點出從因生果不須願,只要如實修行,過程中煩惱就會慢慢脫落,達到涅槃。這就好像吃飯後就會飽的因果必然法則。有時候我們未必能察覺煩惱正減少,但時機一到便知苦已止息。這就如1巴仙法則,每天改善1巴仙,持續365天自然會比現在強大37倍。如果只是空發願而不勤修方便,這樣是不可能得解脫的。修道的必然法則就是不斷持續精進,這個必然法則 「應在 「因」 上多努力,莫於 「果」 上多計較」 是相通的,不刻意求解脫,但使修學細水常流,自然就會功不唐捐,斷煩惱趣入解脫,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如抱卵喻、如斧柯喻、如海舡喻)
師父說,知道因果後,就該放下意義不大的事情(我一直在反省)。品嘗到法的好以後,自然對世間的欲樂會越來越淡薄。修習多修習,我需在勝解的部分加以用功,以便讓佛法更加融入生命,並存入我的長期記憶庫里,才算是善用難得的人身。
正見與正思
「一分從師受,一分因友得(大智度論有用繩取井水喻),一分自思惟,一分待時熟「,世間因果錯綜複雜,我們沒辦法一一解釋清楚。除了從他聞,現在想要更用功的是」一分自思惟「,學習經典里每次都提到的: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如果每一次在起心動念的時候,都可以以」解脫為目標的思惟「來應對,面對境界的時候可能就沒有被第二支、三支箭射得那麼嚴重了。除了在工作上,承擔佛教活動的過程,也會起嗔心。因為我會期待每個學佛者都擁有良好品德,但卻忽略了大家還是凡夫此事,和自己一樣還在學習。當事情不符合自己內心的期待時就會生起不愉快,處於這種不健康的狀態會導致心越來越累。自己很多時候在回應境界的時候,人我相分割的非常明顯,衝動的情緒反應都是來自我、我所。有時候,看著嗔心生起又制止不住的時候,還會生起慚愧心。所以,不斷熏習佛法非常重要,為除斷已生惡,令未生惡不生,培養心不放逸,藉境煉心,訓練自己覺察煩惱的能力。佛陀可是很慈悲的,不會因為我心放逸而受到懲罰。我們應主動持好戒,將戒持得清淨,為的是自利利他,這也將助於我們修定的過程。
無可否認,我們想出離的心有時候真的是十分短暫,會因世間的誘惑而改變主意。在課程中,我也閱讀師父的《不虛此行》,眼淚居然拼命的狂奔。看見師父對法的好樂和為眾生的心,我的內心十分敬畏和感動。從四匹良馬具備的條件譬喻,我們可以檢視自己對生命的覺性到底處於哪個階段,對周邊發生的生死無常,是否生起怖畏促使自己更加精進,還是處在下等馬依舊無動於衷,繼續淪陷於三毒之中?從佛陀傳看,佛陀可是上等的修行人。未出家前,只看到城門四處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就生起強烈的道心,令他離家去尋求解脫道。有時候我們挺矛盾的,知道無常,但同時也落入常見。內心根深蒂固的常見使我們受苦,不想愛別離,不想求不得,渴望永恆。。。
經里所提到的八懈怠和八精進說得非常貼切。我發現自己很常為自己找理由頹廢(笑)。針對相同事件,運用智慧和沒運用智慧的做抉擇,確實有很大的差別。經中說明瞭八種情況:比丘乞食不得或食足、稍做事或欲做事、稍行來或欲行、得病或病癒,不同的念頭和抉擇會讓比丘懈怠或精進。無論在生活或工作中,如改變思惟模式,轉一轉念頭,所作出來的行為舉止一定是傾向善的循環而不是懈怠。
溝通技巧 同分言論
佛陀說法契理契機,我們說話「契習契己」。在經典中,可以學習到佛陀說法的善巧方便。佛陀會先認可他人的說法,且用不同的方式、譬喻(決定說,分別說,反問法,默然)來做回應,並在恰當的時間、地點使用真實語和利益語來回復。佛陀善用自通之法,這是我需要學習的大塊功課!講話之前,先贊同或贊嘆別人正確、做得好的地方,再說明自己的立場,會讓場面更圓融。要找對的人問對的東西,不要用「雞同鴨講」的方式去和別人溝通。而良好的溝通方式是需建立在見和同解上,不然其餘的只是表面功夫。
無我
最後是佛法的核心,也是最難理解的部分。瞭解緣起無實有,無自性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一切都是因緣關係相互存在。在生活中,經常做這樣的審思,如實知味、患、離,時時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於正見的引導,依中道修行,不落於「有、無」二邊。我們凡夫啊,經常在二邊徘徊,以為不是A就是B,但佛法就是那麼有趣,不是A未必是B,也不是A與B的中間,我們還可以選擇超越。但活在緣起法,依舊離不開概念,我們能做的是善用它為修行工具,從概念法慢慢契入空性。
在這種和樂的環境下討論學習,我非常法喜和感動。願自己可以繼續培養讀經的興趣,並從中找到更多的法寶!
感恩一切因緣,圓滿。
文/Jane Goh 吳榕畛 24/08/2023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