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聲:槟州佛青之友 Penang Young Buddhist Fellowship

猶如服用藥,量劑太少則病症無法消除,量過多則增加病情的惡化;應對病況來服藥,量劑恰好令無多或少,則能治癒病症。

一般人的觀念,總是僥倖以為:藥量加重,時間間隔少些,一天猛攻病症多幾次,病況很快就見效。

這種情況,對某些人的體格和病情而言,確實快速能見到效用的。但不是所有的情況都能一概而論,否則有時會造成反作用,導致要治療的手尾更長及更麻煩了。

確實來說,應該還是要按照醫生指定的劑量,以及次數,來服用藥物,會比較安全。

此外,《大智度論》卷31〈序品 1〉亦說:「又如服藥,藥能破病;病已得破,藥亦應出,若藥不出,則復是病。」

又如服用藥,確實的,藥是能除去病症的;可是,若病症已經解除,藥亦應該要從體內排出,假如藥排不出來,則反而會造成另一種病症。

這讓我想起一位醫師告訴我的資訊,他説中年之後,雖然很多人自覺性的以為有吃鈣片補鈣的需要,但由於年紀漸長,若長期吃鈣片反而會造成腎臟的負擔,所以補鈣也要注意這點。

當然,這醫師老實說,我們人體還是很需要陽光的,每天中午之前去曬十幾分鐘,對骨質會有諸多的幇助。

綜合來説,世間談藥治病,側重於身體的病。然而,佛法更重視的是心病。

有情的心病,使用方法調伏的過程中,也必須要行於中道,不急不緩的恰到好處。因為太急,人心會掉悔;太慢,人心會懈怠。

所以,佛陀才說,修行如彈琴,要恰到好處,才能演奏出動人的音樂。中道,就如劑量要剛剛好,這才能讓行者,持之以恆的修習再修習。

對治的方法雖然很好,能夠治心病,可是,一旦問題處理了,就要放下這個方法。因為方法雖然是善的法,但是我們也不能執取,否則它將障礙我們進入解脫的涅槃門。

 

相關連結 :
1. 方丈說喻_古喻今詮15:藥能破病,亦能傷身
2.《古喻今詮》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