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處,就是六根和六境,內外相觸而有煩惱產生的因緣。
《俱舍論》提到有三種力,就是隨眠力、境界力和加行力。
第一個隨眠力是內在的,第二境界力是外在的,第三加行力是中間的──就是思維力,這三種力就是煩惱產生的因緣,包括內外中間三方面的系縛。
《俱舍論》說煩惱會產生,是因為凡夫的內心還有很多隨眠業種,這些隨眠力存在內心裡,但它並不是隨時隨刻都會起來的,是要碰觸到相應的境,才會現起。
當我們具有這樣煩惱業種的凡夫,看到一個色塵,自己相應的色塵,歡喜的色塵的時候,一開始生起的喜歡跟不喜歡,這時煩惱還沒有出現,你只是第一個印象。但是第二個念頭如果不注意的話,進一步生起了不如理思維,希望佔有它、擁有它、獲得它,這個時候我們的隨眠才會被喚醒,煩惱才會產生。
所以論書解釋說,外在的境界是沒有過失的,比如說來聽課的居士,穿的很好看,不能說居士來寺廟不能穿那麼好看,不能誘惑師父,對不對?除非是故意的,外在的境界其實沒有什麼過失的。
我們還是凡夫,身心上還是很多煩惱的業種,不能夠一下子清空,不是說剃了頭,隨眠種子同時也給它剃光了,如果有這麼快的話多好,剃了那麼多年的頭,業種還是這麼多。隨眠種子不是那麼容易去除的,既然不能夠一下子清除掉,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強與提升這個思維力。
如果說我們自己本身沒有注意到這個加行力,這個思維力的話,看到不相應的不如理思維的話,就會起瞋,相應的就會起貪。所以加行力這個環節,正思維還是不正思維是我們自己決定的。
因此可以了解到為什麼要經常熏習佛法?要跟善知識多多請益?是因為這一些正面正能量的熏習,能夠幫助我們面對紛繁的境界時,不容易生起不正思維。所以佛法上認為思維力最最重要。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5年1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