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389經》說:「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
這部經講到兩類大醫王,世間的和出世間的,這兩類大醫王都要成就四法。
世間的大醫王,需要對各類疾病及形成的原因都要知道,懂得治療的方法,並且病治好過後不再復發。其實現在醫科分的很細,有耳鼻喉科、牙科、內科、外科、腦神經科等等,現在的醫生要具備這部經所要求的四法,其實很困難。
佛陀被稱為出世間的大醫王,所成就的四德就是苦集滅道。學習佛法真正斷除了煩惱,那一個寂滅就是根治,煩惱不會再生,輪回就止息了。所以滅諦有未來永不復生、不受後有等等功德。苦集滅道在佛法來說是最重要的,佛初轉法輪就是苦集滅道,苦和集就是世間的果跟因,滅和道是出世間的果跟因。
世間醫王的「當來更不動發」放在四法的最後,苦集滅道的滅放在第三個,為什麼?因為佛陀說法希望讓我們先瞭解真相,首先要瞭解苦,你確實看到這個世間不圓滿的真相,才會有動力去追溯根源;同樣的,如果能夠清楚瞭解寂滅、涅槃的殊勝,我們才會欣求涅槃,修聖道。
如果滅除煩惱不是渴求的目標,我們修道的動力是不強的,所以滅諦放在道諦前面,佛是要我們先看到涅槃的功德,不欣求出世間解脫的功德的話,修行是很苦的,被一個制度或者是被一個團體約束,才願意去修道,這種動力是被動的,不可能有歡喜心。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5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