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課堂,我有提到,在六度裡面,修佈施、持戒、忍辱是修福德;修禪定、般若是修智慧;精進是通兩邊。一般來說,我們都是這樣區分,要勸人家修福德,就是勸人家作佈施、持戒、修忍辱。《大智度論》裡面有一個地方很特別。它說:一個人要有般若波羅蜜的體證,他的福德才會圓滿。為什麼?就比如投資,如果你的智慧大,你不會投錯地方;如果你沒有智慧,雖然你做佈施,但是,你心裡面想的是得到回報,或者是要做給別人看。這種佈施就因為你沒有智慧、意念不清淨,當下積累的業就缺乏清淨的品質了。

為什麼佛教說,我們要自淨其意?自淨其意的含義是很深的。我們的意念是最難清淨的。在導師的著作裡面,導師提到說,要真正做到自淨其意,就要修定、修慧。通過修定、修慧,我們才能做到自淨其意;不修定、不修慧,不能做到自淨其意。雖然我持戒,我做功德,但是,我們是有相的,有執著的,那就永遠不能自淨其意。

在這些因緣法裡面,你要怎麼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或者化惡緣為善緣呢?你記住俞淨意的這個故事就好。意惡,我常常想起這個詞,因為跟自淨其意一樣。只是說,儒家的這個故事只是教導我們要行善而已。但是,在佛法裡面,要做到意的清淨,不只是行善,它要連貪嗔癡都拿掉。那樣子才是真正的意業清淨。

我們如果常常在這上面思考的話,我們可以知道:我們讀佛學院,我們念書的人沒有什麼錢可以佈施,但是,我們只要意念清淨,雖然我們只能做一點點,搞不好,我們的功德比做很多的人所獲得的功德還大。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意念清淨、知見清淨、身心端正,我們做一點點,功德就不得了。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5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