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含經》或導師的著作中,都會提到「中觀」談到的一切法。

在《雜阿含經》,佛陀講的一切法,為什麼只是六根跟六塵,眼耳鼻舌身意跟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十二處呢?因為在《雜阿含經》,佛陀特重講述能得解脫的法,而煩惱繫縛之處,就在於十二處,若能夠守護好它,就能證得解脫法。假如我們有能力守護六根,當六根對六塵的時候,保有不間斷的正念正知與如理思惟,不讓煩惱增長,就足夠導向於解脫生死。所以,在《雜阿含經》,佛談一切法,是用十二處來談。

但是,導師說,《般若經》所提到的一切法,它不像《阿含經》只談十二處,它談了很多、很多——從五蘊一直到無上菩提。你看多麼廣!從五蘊——我們的身心,一直到無上菩提,也包括了道品——八正道、六波羅蜜,全部都包括了,那個才叫一切法。

所以,在《般若經》所提到的一切法比《雜阿含經》廣很多。但是,真正導向解脫的,其實十二處就夠。

在這裡,就要明白《寶積經》所談「中觀」的核心是什麼了。它不像《般若經》解釋那麼多種種修行的方法,它談到的「中觀」,是要讓我們解脫生死的最主要方法,就是直接講怎麼修我空、怎麼修法空,從十二處下手比較多。

所以,我們談一切法,一方面,要斷煩惱的話,這十二處就夠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要廣利眾生、圓成佛道的話,其它的一切法都要理解。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4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