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含經》雖然有提到說,親近善知識要依法不依人,但是這種要依法不依人,不是說,只要你稍微有一些知識,有一些佛法基礎,對這樣的善知識就瞧不起,或者生起傲慢心。只要他有跟我講過一些非常好的道理,或者他曾經是我的啟蒙老師,或者他是我皈依三寶的老師,縱使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他們也許是非常基礎的善知識,但是,我們如果不是因為他,我們還不能進入佛門。我們有這樣的思惟,自然而然對這種善法、這種善知識的恩德,我們就會很感恩,不會越來越自大。

為什麼佛陀乃至古德都說,學得越飽滿的人,就像稻穗一樣,他越飽滿,他垂得越低,人就會越謙虛。然後,他所觀、所感恩的物件就會越多。因為如果不是這點點滴滴的善緣,我們不會成長,即使能成長,也很慢。

比如說,我們在佛學院,我們看不到幕後那一些居士的供養。我們都以為上課的老師才是我們的善知識。他當然是善知識。當然,廣泛來講,應該不只有這樣子而已。所有一切助成,乃至不障礙我們的善緣,都屬於善知識;只是說,善知識有分「同行善知識」與「教授善知識」,還有一些就是促成你善法的善知識。所以,可以很廣泛地去瞭解善知識。如果我們是這樣打開心胸來看待的話,很多人對我們都有恩惠,都需要去感謝他們。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4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