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聆聽平台
1、YouTube
2、微软影音 (中國地區可觀看)

 

這是方丈與大家所作的甲辰新春開示的教理闡述,與大家分享。

2024年寂靜禪林的主題為「身心寂靜」。

古老的《法句經》378偈云「身靜及語靜,以靜善安住,捨俗樂比丘,是名寂靜者。」參考註解可知:一、身寂靜,是因為已無殺生等故。二、語寂靜,是因為已無妄語等故。三、具有寂靜,是因為已無貪、瞋、邪見故。能以寂靜善安置自己,乃因其三業已調伏的很好故。如此,即可捨棄世俗的欲樂。並稱這位比丘為寂靜者,因其內在的欲貪等已止息。

    在《瑜伽師地論》卷71有文異義同的說明。論言寂靜有三種:一、威儀寂靜:指的是諸根寂靜,無有躁擾、亦不高舉、支節不動而有所說,其義為守護根門,威儀庠序,正知而住。二、言音寂靜:指有所說而聲不太高,亦不太急,用柔和言語來與人互動。三、心寂靜:指雖遇境觸惱,卻能安忍以對,亦不生憤而有所說;況不觸惱。又無染心而有所說。簡言之,順境不染,逆境不憤,保持中道平等之心,來應對境界。

    由上得知,三種寂靜,就是身語意寂靜,簡單說即身心寂靜。以《法句經》的註解來說指的是十善業,而《瑜伽師地論》的說明則感覺更為廣泛。

    在《瑜伽師地論》卷82有說到:「密護根門善圓滿故,是寂靜者。」其實,以密護根門的詳細解釋來看,能夠守護六根,也是概括身口意三業的。從最淺處說,當然也通於十善業。然約深處說,則如《瑜伽師地論》卷25所定義的:「寂靜者,即奢摩他、毘鉢舍那。」這樣通於止觀的寂靜,守護六根,就可以通向於解脫了。

    或許因為這樣,《瑜伽師地論》卷83提及「永寂靜者,由見道故。」就是入見道的聖者才是真正永久的寂靜者,見惑斷盡,也決定不墮三惡趣了。而在《瑜伽師地論》卷12亦說到「寂靜者,所治煩惱永寂靜故。」如此讓所對治的煩惱永遠寂靜與止息,當然就更可以通向究竟的解脫了。

《無礙解道》卷4說「寂靜」有各種煩惱的寂靜,離欲是貪欲之寂靜,無瞋是瞋恚之寂靜,乃至阿羅漢道是一切煩惱之寂靜。

    從菩薩修學的過程,亦有說到寂靜,如《大乘義章》卷14提到寂靜泛論有四種:一者、身靜而心不靜,謂有比丘在空閑處,而心積聚貪瞋癡等。二者、心靜而身不靜,謂有比丘親近四眾,心無煩惱。三者、身心俱不寂靜,謂餘凡夫。四者、身心二俱寂靜,謂佛菩薩,身寂靜故離殺盜婬,心寂靜故離貪瞋癡。又復菩薩三業無過失,亦名寂靜。

    綜上所言,無論是解脫道或菩薩道,「身心寂靜」都應該是我人努力的方向。最後,祝福大家:「身心寂靜,如意吉祥」!

文/開仁方丈
2024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