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耳順之年,幾番深思,心想往後,教依羅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行依南傳四無量心、四念處。但難免懷疑,如此南北混雜,沒有貫徹一宗是否可行?此外,現在選課若未與修行、實踐結合,總覺得乏味,欠缺什麼?畢竟,似乎不應再為佛學而學佛,僅止於知識或哲理學習。懷抱相應且歡喜心,上開仁法師於中佛青「阿毘達磨的理論與實踐」兩天專題課程,意外獲得疑惑澄清,並加深心想的確認。
首先,第壹章引用印順導師對阿毘達磨的研究,導師提到「阿毘達磨以聖道的實踐為主」,開仁法師開釋:「以實踐為目的,才能稱阿毘達磨。如果只是做學問的話,不能稱作阿毘達磨」。多麼敲響警鐘的一句話!如我年紀不小,若學佛還不重視能否行?如何行?那請問何年何月才要考慮將佛法落到日常、落到修行實踐當中,看來現在對於教法與行持並重的選課態度,是無誤的。
其次,導師在《說一切有部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中指出,世親菩薩著《俱舍論》的取捨態度,開仁師父為我們總結,世親抉擇「法義取經部,修行取有部」,因為有部的阿毘達磨最多、最完整。也讓自己篤定,經教上依循羅什《摩訶般若經》空宗之教,禪修上隨南傳禪師學習四無量心、四念處,是可以的。
另外,第貳章第四節〈從凡位到聖位的止觀方法〉,法師引述《大毘婆沙論》卷95,有漏善有三種:加行得、離染得、生得。其中,離染(離欲界染)得者「謂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即為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談到加行得者中修所成慧者「謂煖、頂、忍、世第一法、現觀邊世俗智、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升天法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禪定,到了修所成慧都已經成就思所成慧者的不淨觀、持息念及四念住等毘婆舍那,還要回頭加強奢摩他。見此不覺莞爾,想到開仁師父在慧日講堂《雜阿含經》課程分享隨開印阿闍黎學習四界分別觀,阿闍黎說一一分別觀後,可以觀想自己從背後出來,看著坐禪的自己,培養定力。想來修所成慧者亦如此,完成不淨觀、持息念及四念住等觀禪後,還要加強止禪,達到止觀雙運、止觀平衡。
開仁法師不同課程間的教授與分享,每每交相輝映,彼此印證,實在有趣。才上完本次專題,末學已在期盼下次課程與師相遇。
文/張冠雄 2025.09.01
點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