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6年2月15日
地點    :馬來西亞 雪蘭莪州 蒲種 正信佛友會
主持人:黃俊達居士
與談人:開印比丘及鄧偉仁博士

佛教現代主義@現代西方正念/偉仁博士

現代主義的特色:去宗教化、淡化信仰、強調理性主義、強調歷史文獻考證的價值為宗教的價值以及科學主義。

浪漫主義的影響著現代西方正念的發展:比如淡化禪修的嚴謹次第、強調自然身心的放鬆、回歸本來、強調體驗而淡化經典等等。

MBSR:提倡的連結自己,接納自己,感覺自己:一種現代正念減壓法。

現代心理學的應用的成果是值得稱讚的,但畢竟與佛法及佛教禪修有根本上的差異。

佛教「阿毗達磨」傳統禪修中的正念 / 開印比丘

佛陀基於眾生的不同根器、需求及環境而說法,後人稱這是「契機」;在契機中,又不失真地釐出一條能教導眾生趣向解脫,能熄滅貪瞋痴,趣證涅槃,故為「契理」。經典實際上是含契機、契理兩部分,阿毗達磨則側重尚理,少分契機。

阿毗達磨的來源與舍利弗尊者等上座有關,重心在聖道,是故早期阿毗達磨皆以註解說明「相應修多羅」的本母形式出現,今天在說一切有部與南傳七論的代表著裡依然可見。

綜合經典與阿毗達磨的教導,我們明確地知道:修止或修觀皆應具足正念與正知兩者,不可偏廢。在阿毗達磨中的定義,「 念」的特相有不漂浮;作用是不混亂;現起是看護(守著);而足處則是牢固的想或身、受、心、法(四念處)。「正知」其實就是智相應心、慧根或無痴,特相如靈巧的弓箭手一樣而精確不失誤,若在修觀時就是如實了知與通達法的自性;作用是如燈光照境;如善於導路的人而不迷失是它的現狀;足處就是三摩地或如理作意。

也許在入門訓練時,有的人偏重於正念,但無論如何,最終必須是正念與正知兩者結合;缺少正知,在禪修方法上是不建全的、有缺陷的。佛教與外道的宗教經驗差異處就在正知上,不僅如此,止觀所緣的差異因此而來,乃至勘破深固的無明也非正知(慧根、智相應)不可。

職此之故,欲於吾人生命中體驗到離苦、得樂及究竟解脫之道,必須是經由正念與正知相應的禪修訓練中來,非同小資情調;面對臨命終時,亦復如是。

即將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