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20日於西馬 森美蘭州 進行,由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森美蘭州分會 主辦的「捨,讓內心明亮」 人生學習營,經已圓滿落幕!

這四天三夜的課程,有約四十位來自全國七州的佛友來參加Sādhu!

下文摘錄自星洲日報電子刊 2025年10月21日

(芙蓉21日訊)為期4天3夜的「捨,讓內心明亮」人生學習營圓滿落幕!                           

這場人生學習營吸引了全國各地學員踴躍參與,大會更誠邀在台灣弘法逾30年的釋開仁法師與葉建東教授前來主講,兩人雖常年在海外弘法,卻同樣來自馬來西亞,被譽為佛教界的「馬來西亞之光」。                     

羅白州議員周世揚認為,若與台灣相比,我國佛教教育仍顯薄弱,因此需要有體系的規劃與層次性的課程,從高層次學術講座到中階骨幹培訓,再到面向普羅大眾的基礎課程,才能逐步推動佛教在本土扎根。

他昨日在閉幕典禮上指出,佛教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廟堂之內,應該制度化、深層次地走入社會,才能成為大眾生活的養分。他說,大馬佛教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佛教團體應藉著「昌明大馬」精神的契機,推動佛教發展,從而邁向更系統性與持續性的教育模式。

他舉例,不久前在一場環保葬活動中發現,現場佛教徒的舉手人數甚至少於基督徒。儘管這並非反映宗教人數差異的真實比例,但也顯示出不少民眾對自身宗教認同模糊,甚至有人「不清楚自己是什麼宗教」,由此可見,佛教普及層面仍有不足。

他強調,佛教團體必須承擔起弘揚佛法與教育的責任,引導大眾加深對佛教的理解,幫助信仰模糊的民眾釐清宗教背景,從而在社會中建立更堅定、清晰的精神認同。                   

「佛教教義推崇隨緣和順其自然,但佛教教育不能同樣抱著『隨緣』的心態,而是應當以系統化、層層遞進的方式來推動,把它視為人生學習與社會文明的重要環節。」

他補充,大馬佛教也應借鑒伊斯蘭教在制度上的嚴謹,以及基督教深入社區的做法,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推廣方式,進一步提升普及度與影響力。

「宗教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佛教若能與社區緊密結合,例如舉辦活動或與青年團合作,就能在潤物無聲中發揮長遠的影響。」

他也指出,這次學習營的主題「捨,讓內心明亮」,以此提醒佛教徒與社會大眾,要學會捨棄短視的利益,追求長遠的社會貢獻。所謂「捨」,應落實在行動與持續性的實踐中,任何宗教團體或政治人物,都應當具備「捨棄短視」的執行力。

大會頒發證書給參與「捨,讓內心明亮」人生學習營的營員。右起為釋頓壹法師、釋悟慈法師、釋開仁法師、周世揚。左起為釋顯寂法師及越建東伉儷。

釋開仁法師在閉幕開示中則勉勵學員,要把在學習營中所學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尤其要改掉壞習氣,把這4天3夜所收穫的成長與喜悅帶回家庭與社會,讓沒有參與的人也能感受到佛法帶來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