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星期日),寂靜禪林順利舉辦了由方丈開仁長老主講的「大毘婆沙論」第四堂課,第一期課程就此圓滿結束。當天約120位學員在雲端上齊聚一堂聞法,獲益良多。
在課堂一開始,开仁方丈講解如果我們起了三種不善的意業,正如「中阿含經」提到貪、瞋和邪見(沒有世間正見),這三種意業會讓我們遭感不好的果報,墮入惡趣。方丈稍後補充道,根據「阿毘達摩」的闡述,貪、瞋和邪見並不是真實的意業,我們的意念同時生起的「思」,即「思心所」才是真實的意業。「大智度論」有舉例,指出我們造作業力時,「思心所」的推動力最強大。如果我們有了這個「思」業,就會造作身、口業。布施、禪定等善法,都是以「思」為首,也就是由「思心所」推動去做。如果我們的「思心所」是跟惡法(貪、瞋、邪見)相應,那麼造作出來的身、口業都是不善的;相反地,若「思心所」與善法相應,則所造作的身、口業便會是善的。
此外,方丈還引用阿那律尊者布施一缽食得大福業的故事,鼓勵我們在布施時應不斷生起善的意業(思心所),不斷地祝愿自己在這次布施中感受善的果報,心中應充滿歡喜,且沒有一絲分別心。在那段時間裡,我們可以轉起很多善的思心所,造很多福業。接著,方丈更進一步引用「大智度論」的內容,述說布施財物不如修四無量心。因為修四無量心轉起善的意業(思心所),祝愿眾生離苦得樂,這種意業的轉起感得的異熟果報是很強大的,所以修四無量心可以感得無量無邊的福報。可是在靜坐的時候,若我們處於昏沉、掉舉、散亂的狀態,善的「思心所」力量就會很弱,因為相應的是散亂的「思心所」,所以「思心所」就轉去惡法、五蓋,不是造善業,即使久坐也無法感得無量的福報。如果我們懂得培養正見,改變認知和思維,當我們一碰到境界,「思心所」就能與善法相應,那我們的意業所造作出來的就是善,即表現出的善的身業、口業。
最後,開仁方丈語重心長地鼓勵我們繼續研讀「阿毘達摩」,裡頭有非常珍貴的修行內容。在漢譯論書、文獻裡,有很多修道的內涵,只是太少人去研究和接觸,使得我們對它感到陌生。要是這些佛法著作不能作為修行的指南,淪為書架上的供品而已,那實在太可惜了。方丈希望學員們通過這次課程的學習,在修行上多了一種學佛的方便和參考,也讓大家有更好的學佛依據。
課程最後由開仁方丈帶領大眾念誦回向偈。學員們滿滿的法喜與收穫,並期盼第二期「大毘婆沙論」課程的到來。
文/靜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