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如理思維」在師父的心中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臺灣的友人溫金柯在其「六門教授習定論釋義」82頁提到:「「如理作意」的巴利語原文為yonisomanasikara,名詞,玄奘法師譯作「如理作意」,也譯作「如理思維」,《雜阿含經》裡譯作「內正思維」。」
事實上,開仁師父早在2007年就寫了一本「如理作意」。
師父在書中自序中提到「內心會相應這個主題,除了上述所言,其次就是讀到《瑜伽師地論》的一句話──「若不如理而強作意,其如理者而不作意;總說此二,名不正思維。」當初的心境只能用弘一大師的「悲欣交集」來形容,原因乃是由於愚昧的自心經常犯了「不如理而強作意」的過失,雖然身著袈裟,心卻一如往昔般的「其如理者而不作意」,這屢戰屢敗給無始無明的傷痕,豈又是誰的錯呢?雖說悲哀自己的意志薄弱,卻也欣喜有福報不停地悠游於法海之中,深信三寶慈光的護念,必定有讓自己解脫的一天。」
師父的自序寫於2007年4月3日。換言之,已是17年前的文字。
這十多年來,師父到處常轉法輪,深受學員歡迎。師父總是可以契理契機,深入淺出的講解經論。
我覺得這是因為師父長期實踐如理思維的成就。
演培長老在其:《俱舍論頌講記》79頁提到「有以寡聞為起惑的因緣,如無知的人,煩惱就重些,多聞博學的,煩惱就輕些。」
以我的淺見,所謂的博學多聞其實就是「聽聞正法」,煩惱輕些,是因為聞法後還能夠「如理思維」。
演培長老上面的話是準備解釋俱舍論頌分別隨眠品的內容:「由未斷隨眠,及隨應境現,非理作意起,說惑具因緣。」
開仁師父在六分鐘左右的短視頻「如理作意」如何使用呢?」就以簡明易懂的話,讓大家明白,雖然我們內在都有未斷的隨眠煩惱,外在又有可以讓煩惱起現行的境界。但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我們當時是在「非理作意」還是「如理作意」?
所以論頌才有「說惑具因緣」,這是說惑,也就是隨眠煩惱,是否起現行,是要具備種種因緣的。如果我們能夠如理思維,以正念正知來面對境界,煩惱就會輕些的。
就如開仁師父在短視頻幽默的說,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觸境時能夠如理作意的轉念,讓自己不起煩惱,其實俊男美女,美味佳餚本身是沒有過錯的。
師父在其「如理作意」一書的結語提到:「不論是聲聞法抑或是菩薩法,思慧──如理作意,為一個重要的角色,若欠缺了這一項內正思維,再深奧的正法,再玄妙的道理,終究無法落實於生活,更沒辦法淨化自他煩惱。」
寫到這裡,除了要感謝開仁師父長期的法佈施,也鼓勵佛友們多多關注師父這一系列的佛法開示短視頻,在生活上逢緣觸境時就能好好的如理思維!
文/譚文信
相關開示:
1、YouTube
2、微軟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