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能行慈善事業,但卻不能制止自己的惡行;有的人能消極地止惡,卻不能積極地為善。導師講得很貼切:「有人雖然能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他個人的行為是很糟的。」

我曾經遇過一個居士,他很想學不淨觀,但我的課沒有教導學習不淨觀,所以,他上了幾次課就沒有再來了。他是一個四、五十歲的男眾,在我講完第一堂課時,他就走上來找我。他邊講邊流眼淚說,他做了很久的慈善事業,今天聽到我的一句話而深受感動。我說:「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很多時候都是:如理的,不去思惟;不如理的,強作思惟。」我跟他們分享了我自己的一點經驗。這位居士就講了他面對的難題:雖然他做了很久的慈善事業,但是,他不能制止自己的惡行——對女色很染著,他出去做慈善事業的時候,自己內心卻在掙扎。因為他看似一個堂堂正正的學佛人,所以沒有人知道,完全沒有人看得出來。

這讓人想起《寶積經》前面所講的修行人要直心,要懺悔與發露過失。當一個人內心少了對三寶、對善知識的誠敬,沒有福報親近善知識的時候,外表看起來是修行人,裡面污穢得連常人都不如。如果知道自己某一點是那麼染汙的話,我們應該要謹慎,要好好用功。

我們上禮拜讀的《大智度論》就有說到,出家人托缽乞食,是眾生種福田的地方。如果我們本身不自愛、不自律,如爛泥巴一般,怎麼能成為眾生的好福田呢!因此,我們自己應該要多用功,讓別人施捨給我們後,能夠得到一些福報。不然,別人佈施給我們幹什麼?對不對。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4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