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有感覺,如果你太計較,在行為上越跟世俗人一樣的話,通常在佛法義理上,在義理宣講上,你要能很通達、很感動人心,是有一點困難的。以我自己的經驗,如果自己很發心,而且對三寶很真誠,你讀佛法,很容易入心、很容易會通,而且記得很牢。世俗習氣或者煩惱熾盛的人,他想看一頁經典、背一頁經典,可能兩個禮拜都背不起來的,因為心散亂。像這裡所講的,就是信心不夠調柔,這個是要慢慢改過來。
我們大家都是初學,也不是說,你這樣子就是無藥可救。如果你被誰這樣認為的話,我覺得,那個人也沒有什麼修養。我們應該要互相提醒,如果別人提醒我們,我們就把事情做完,做圓滿。這個是最好的。
大家如果看過《弘一大師傳》,會發現弘一大師有一個特質,就是他每到一個寺廟去掛單,他就幫人家整理圖書館,就是幫人家編經目——《經》、《律》、《論》,他都這樣分類。等他都做好了,他就離開,再去別的寺廟掛單。人家問他:你幹麼不自己主持一間寺廟?住在那邊養老就好了。他說:「如果我把去學習或者參學的每一個道場,都當成是自己常住的話,我們會那麼在意嗎?不會。」
想回我們自己:我們放假回自己的常住,就掃得乾乾淨淨。而在學院,就會想著:這裡反正不是我的家,我只是過客而已,這樣的心態不是很好。
大家有空看一下《弘一大師傳》。弘一大師每到一間寺廟都認為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常住,所以,那個圖書館,他都整理得很好——他說能利益很多人。我覺得,這種心態是蠻好的。
文/方丈開仁長老
2024年8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