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學習中,要養成作為一個佛弟子的形象

這裡和大家交流下生活上的一些勉勵。

禪林的早晚課誦本,有些是一張紙,或者是一本小冊子,大家在禪坐或者做早晚課之餘,要把它收好,不要隨便散在地上,因為那些都是經文!所以大家就是要把它收好。

我們平常在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養成作為一個佛弟子的一個形象。我們平常很少有機會過這些團體的生活,那我們在這裡就可以學習到很多很多面向的這些精神。

 

二、在團體學習,大家要做為彼此的增上因緣

一般人,尤其現代人,他更重視個人的自由、個人的人權。這種特別強調人權,或者自由意志的發揮,在某個程度上可以培養他的獨立性,這是好的。但是,如果一味地只有強調個人意志、自由發揮的情況下,他會沒有辦法跟別人和平相處。

其實佛陀自己覺悟的時候是一個人,但是為什麼佛陀說法四十五年之間,他卻要建立一個僧團,一個大的團體來讓佛教久住世間?因為其實很多眾生的根性是沒有辦法自己覺悟真理的。佛陀也看到說,我們在團體的學習,除了可以讓正法久住以外,凡夫跟凡夫之間,或者凡夫跟聖者之間,他們還可以產生很多彼此增上的因緣。

 

三、初學階段,容易受身邊人的影響

你看,我們在這個團體裡面學習,大家就會發現:有時候自己腳很痛──盤腿,腳痛不痛?有時候他坐了兩天:哇,一盤上去十五分鐘就開始痛了。但是有時候我們看到旁邊的同學怎麼那麼精進,他都不會痛?誒,這個其實會激發我們自己要忍耐一下,不要那麼快放棄。所以有一些人他會受旁邊的人的影響的。

你們有聽過阿闍梨講一個笑話嗎?臺灣有一個政治人物他來佛寺。他說他也有修學佛法。他到了一個禪修的道場,這個住持因為要對治這個政治人物的傲慢習氣,所以就說:我們現在要禪修。他說:禪修我也懂啊!於是,這個住持就把這個政治人物放到那幾個老參的位置去,旁邊全部都是老參── 一坐一兩個小時都不動的那一種。那個政治人物就是坐到滿身大汗的,你知道嗎?

這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在初學的階段,我們會受身邊人的影響。所以在一個團體學習,越多人配合這個主辦單位的安排,越多人有這一種奉獻的心,你會發現我們全體人、全體學員的心情很快地就能夠平靜下來的,很快就會跟上這條道路。

 

四、莫因個人的態度,影響到搖擺不動的初學

如果在這當中有一些自由意志很強的人,他就是不要跟隨這個主辦單位的安排,他就是要我行我素。這一些人其實會影響還在搖擺不動的初學者。

比如說,我們已經規定好時間,一支香多少小時?什麼時間可以上廁所?有一些老參、老鳥他不管這個的,他想到,他就去,就是他影響別人,或者是他不尊重這個主辦單位都有可能。

當然,我們也沒有他心通,也不曉得大家的真實的動機是如何。不過,我們把大家都當成是一個真誠的佛弟子,跟大家一起分享佛法,一起成長。

 

五、生活中的好習慣,也是七覺知的內容

我們在團體裡面,佛陀建立的這個僧團,這個六和敬,不只有出家眾,在家眾也應該要有這樣的精神。這一種團體可以互相扶持,互相成長,如果我們自己有懈怠,同參道友提醒我們,我們要感謝同參道友的。

比如說,我還沒有時間去檢查你們的寮房,如果你們的寮房亂七八糟,改天我就要去spot check(抽查)一下。如果在一些比較嚴格的道場,他們是要檢查的。為什麼?我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中部》的《念住經》,它的注解書在講到七覺支的時候,這種生活的好習慣也是七覺支的內容。就是他的生活要保持很整潔的:他的房間,他的這些衣食住藥,都要非常整齊的。這個是七覺支注解書裡面的內容。

我們不要認為說:只要我的心跟佛法相應就好,這一些不重要。為什麼?因為我們在團體裡面生活,我們自己如果懂得收拾自己的床鋪。我們打坐完了,最後一支香要回寮房,我們把自己的坐墊擺好。其實我們都可以作為別人學習的榜樣的,也可以證明自己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保持正念正知。小小的這種動作,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辦法覺察,也證明我們是一個很隨心隨意的人。

 

六、我們要成為團體清淨的因緣,而非破壞散動的因素

我們在團體裡面生活,我們應該要成為團體清淨的因緣,不要成為一個團體破壞、散動、散亂的因緣。不管我們的力量是大還是小,但是我們要堅持自己作和合、清淨、精進的因緣。那我們來了這裡就會滿載而歸的。

這個其實是我們在生活上點點滴滴都要自己去觀察,師長們、我們的執委、籌委沒有辦法二六時中跟在大家的旁邊。若要跟在大家旁邊,我想大家也會嚇死了,也不喜歡,所以我們最好的方式就是各自要懂得照顧好自己。

 

文/劉智勇筆錄,開仁方丈修訂

 

下載:

1、Youtube

2、微软影音 (中国地区可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