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出家後的觀念,有一些還是被自己的世俗的習氣影響的,所以,特別要留意,很多佛法的教育是要靠自己自覺的。平常與出家眾聊天,我就發現,我們的自覺力如果越弱,學到的東西就越少,也就越沒有辦法改變我們的習氣。我曾經碰過一些年紀比較大才出家的同學說:「出家後,別人佈施我的東西、錢才是十方的;我以前工作所積攢下來的那些是私有的,不算是信施。」
我看了那些大師,比如廣欽老和尚、導師的著作,我覺得,如果我們還有這樣的分別,就證明我們的心跟佛法還有一段距離。古德有一句偈頌非常好:「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進了佛門,剃度了,我們一切都是十方的。雖然跟同學聊天之中,他們有這樣透露,但是,我是不太認同的。一旦有這樣的心,有些人就說:「我以後如果真還俗了,那些十方的錢,我就要謹慎,要還給寺廟,而自己以前辛苦工作賺的錢,就是給自己留後路,我花那邊的錢是自己負因果的。」
出了家,如果我們還為自己留太多後路,其實不好。這是我們的出離心不夠強。出家,就好像拋掉全部東西,就好像潑出去的水,我不想再收回來。有了這樣修道的心,我們就算遇到困難,也才不會退縮。這樣子才是真正想要出家,出離生死。不要為自己留後路,出家就是要跟它拼到底。這樣才不會被煩惱戰敗。否則,就是想太多了。有就有,沒有就隨緣。這些觀念,我覺得出家後,是要自己慢慢去培養,帶著跟生死作戰的心態,那才會進步的。
導師這裡講的,是我們一般學佛的人很容易忽略的。我們到檀越的家,到施主的家,是為了化導、安慰,是帶著慈心,不是帶著得到供養的心。這種想得到供養的心都是不好的,如果沒有得到供養,改次就不要去這一家,帶有這種心態也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