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長老、法師們、諸位居士:大家好!
一、佛歡喜日的由來
今天是我們安居圓滿的一個日子,就是佛歡喜日。在我們佛教裡頭,這個日子是相當有意義的,據我們所知,佛陀誕生、成道、涅盤,那個稱為衛塞節——佛陀日。這個佛歡喜日是佛弟子們的一個讓佛陀非常歡喜的一個日子。佛陀規定我們出家人一年有三個月的雨安居,因為印度的夏天是雨季,有很多昆蟲等爬走出來,所以佛陀就規定,僧眾都要雨安居三個月,莫多外出而傷害到小生命。待三個月圓滿的這一天,有很多修行者證到聖果,佛陀很歡喜,所以這一天就稱為佛歡喜日。
二、安居應多用功於止觀的修習
在我們修行佛法的這一條道路上,如果按照佛陀的這一些規定來看,其實我們出家人要專精於止觀的修學,也可能可以分成階段性的。在不是雨安居的時候,你可以遊化一方,或者是你可以弘法佈教,或者去其他的地方參訪參學,但是雨安居的期間,就要專心於修定修慧——止觀上多用功,當然研討佛法也是很重要。不過,一個安居能夠得聖道的話,他一定是指修止修觀有所成就,才有辦法成就聖道。
三、學習法與律同得一解脫味
以我們修行人來說,這個佛歡喜日,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個階段的學習,要有一個內心的收穫,要有一個內心的法味或者是解脫味。在巴利的《增支部》8.19經,稱之為 vimuttirasa。rasa就是我們馬來文的rasa,就是味道,vimutti就是解脫。
在《增支部》這部經有提到說,學習法與律的比丘都會同樣地得到這個解脫味,就好像海水,不管你喝一口,還是你喝很多,還是你喝全部的海水,量可以多跟少,但是它都是同樣的味,就是鹹味。
佛法也是如此。我們修世間善法,修出世間善法,個別都有它的解脫味,看我們是解脫什麼嘛。比如說,我們修善法——五戒、十善,這些就是解脫惡道的解脫味,對不對?解脫惡道的苦難,也就是能夠生於善道的意思。如果是出世間的解脫味,當然就是超越三界的輪回之苦了。
所以這個解脫味,其實多跟少,它都是鹹味,就是法與律的解脫味,其實多分、少分都是一樣的。所以善根好的人,他可能一個安居,或者是他從出家到現在,他所體悟的解脫味可能就會很深厚。如果是善根比較薄弱的人,意志力比較薄弱的人,他也不是完全沒有的,但是他可能體驗到的解脫味是非常、非常的稀薄,非常的少分。
四、經常要檢視與驗收所學所行
所以我們在安居期間,不管是三個月,還是平常的用功,當我們做一個階段性的驗收的時候,有時候我們自己就要反省:我學習的這些法、學習的這些律、這些道理,到底能讓我得到怎樣的解脫味?我會不會因為情緒、因為生活、因為人際關係、因為事業不順利等等,而讓我把專注力都放在這一些世俗的、不真實的法上呢?完全自己都忘了學佛修行就是要體驗這個解脫味呢?
你看有很多人在佛門裡面,雖然他也親近善士,聽聞正法,你說,他有沒有如理思維,法隨法行?可能也有少分。但是他們的專注力,有些人他就是會在這些芝麻小事,或者是人際的這種仇恨、敵意,花很多很多時間,或者是在不必要的情感上一直糾結、糾纏,連自己也沒有什麼快樂。
這樣的話,我們學習佛法久了之後,他就會感到乏味。乏味,在中文來講,就是沒有味道。久了之後,他就會像行屍走肉一樣,或者是只徒有外表是一個佛教徒、一個修行人,但是他完全沒有解脫味,你在他的身邊,你感受不到有任何解脫的氣味。若有這種情況的話,我們自己要謹慎。如果我們沒有善知識引導或者是糾正,也許我們就會一直、一直這樣子錯誤下去。
五、聖者與凡夫的追求不同
佛陀在成道之前,還是菩薩的時候,佛陀在一部經,叫做《中部26聖求經》,他曾經在這部經說: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做過這樣的思考。他說,比丘們,追求其實有兩種——世間人有兩種追求,一種叫做聖求,一種叫做非聖求。
他說,比丘們,什麼叫做非聖求呢?就是以有生、終將衰老、會生病、終將死去、有憂愁、有染汙的自我,去追求同樣有生的、終將衰老的、有染汙的事物,這樣的追求便稱為非聖求。如果白話來講的話,就是以一個會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自我,去追求同樣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事物。這個就叫做非聖求。我們追求的再多,他都得不到任何的解脫味的。因為我們都是以一個會生、住、異、滅的法,去追求一個也是會生、住、異、滅的法,到頭來他得到的,就還是生、住、異、滅的法,所以他永遠轉不出去那個死胡同啊!
世間人是太多這一種現象,即使能夠聽聞佛法,我覺得,也不是很多人能夠在善根啟發後,他就能夠擁有這種聖求。所以,接下來第二段,佛陀說,比丘們,相反的,什麼是聖求呢?跟上面一樣,他說,以有生的、終將衰老的、有染汙的自我,去瞭解其他有染汙的事物中的過患,而追求沒有染汙的、免於束縛的最終寧靜──那就是涅槃(nibbāna)。佛陀說,這樣的追求就是聖求。如果白話說的話,就是以一個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自我,去瞭解有染汙的事物當中的過患,並且知道過患之後,他還會去追求沒有染汙的解脫——涅槃。這一種人懂得在世間法——有生、住、異、滅的法當中去瞭解它的過患、它的過失,不值得我們貪戀,不值得我們追求。這樣的話,就能夠讓我們轉向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去追求出世間的寧靜,沒有染汙、沒有生、住、異、滅的平靜,也就是涅槃。涅槃在《阿含經》稱為不生不滅的法,它不會有生、住、異、滅的,所以它叫做無為法。
六、見到苦諦就能轉向聖求
我們從這部《聖求經》裡面,我們可以知道說,佛陀說,他在菩薩的時候,他就懂得去思維“眾生都會有這兩種追求”。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到自己的意向是往哪一方面的,也許我們學佛再久,出家修行再久,我們可能還在非聖求這個階段。即使我們做很多佛教事業,跟很多人結緣,但是不一定它就是聖求。
也許大家說,那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聖求呢?可以檢驗的,可以驗收的,就是我們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的身心當中,有沒有看到這種有染汙心的過患,有無明、愛的這種追求的過患。如果有的話,他就會比較能夠發現苦。不管我們是求不得苦、怨憎會苦等等,它裡頭都會帶來很多苦。當我們了知清楚這個過患之後,我們才有那個動力去追求沒有染汙、沒有過患的涅槃。
七、能夠治病的才是好藥
當然,我們身體還很健康的時候,我們還很年輕的時候,是比較難看到這個五蘊身心的過患的。比如說,我們還在愛染心很重的階段,對情感還是很重視的階段,他是很難看得到情感的過患的。而且對於在家人來說,佛陀也不會一開示就會叫你觀察這種過患,對不對?因為有些人的善根還沒有到這邊。但是我們如果學佛很久了,或者是說,我們是出家人,這個就要謹慎了。如果我們已經出家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還在貪染自己的色、聲、香、味、觸、法,對於自己的五蓋還是沒有辦法對治,對於自己的五蘊身心還是非常的染著,這樣其實是沒有真正走上這一條聖求的路——追求聖道的路。
所以我們學佛,不管你是修解脫道或菩薩道都沒關係,只要相應你的,能夠治你的病的,這個就是好藥。不能治你的病的,再多也都浪費的。這個藥能夠讓我看到世間人、事、物的過患。我要把自己的心力,把自己的體力,把自己的精力多一點花在修學戒、定、慧上面,修學聞、思、修上面。因為從這一些的內容裡面,它會不斷、不斷增強我們聖求的意志力,還有善法欲。如果我們沒有常常聞、思、修,沒有常常戒、定、慧修學,我們的這一種觀察過患的心就會羸弱,就會很薄弱。一旦我們面對到無常來臨的時候,不管是自己本身還是家人,我們就會措手不及,甚至於抱怨:為什麼因果不公平?
實際上,這個生命本來就是一個會生、老、病、死,是有染汙的事實現象,不管我們要不要去觀察它,它本來就是世間的真相,就是有染汙,就是不圓滿的。但是,凡夫就是因為有錯誤的知見,有種種這種自我的意識——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所以他就會認為,他所追求的一定是最真實,最能夠讓自己獲得快樂的。
八、將身心奉獻給三寶,就是沒有染汙的快樂
當我們的思想慢慢趨於成熟之後,我們的人生經歷比較成熟之後,你再來看這一些經典,不管是《阿含經》,還是《尼柯耶》,你會發現,佛陀講的真的是太真實了,真實到我們自己也不敢完全一百巴仙地全部落實在自己的生命,因為太真實了,真實到如果說,我們全部接受的話,照著佛陀的話這樣子去做,那可能有些人都會想說:那我的人生不是很乏味嗎?那還有什麼娛樂可言?人生不是沒有樂趣了嗎?
不是的。佛法也不是完全沒有快樂的。只是佛法的快樂是沒有染汙的樂,是清淨的樂。所以你看有很多大修行者,他們其實也是很快樂的,很解脫的。但是,他們就是不會有凡夫的這一種盲目的追求,浪費生命。他把自己的體力、精力都用來教化眾生的事業上面,用來研究佛法,讓正法,讓世俗的這種教法能夠代代的延續下去。或者是培養僧才,培養我們正信的佛教徒,讓這個正法能夠代代的傳承下去。
這一種付出,這一種用心,雖然看起來,他還是世間人,也不一定有證得聖道,但是,他已經有朝向這一種聖道的追求的方向去,因為他放下了自我,放下了自己種種的享受,他願意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體力來奉獻給三寶,奉獻給佛教,用來教育眾生,要讓眾生建立有正見、有智慧的雙眼,不要再被這種世間不圓滿的、錯誤的這種追求迷惑了自己。
九、多閱讀經論來增強自己的道心
因此我覺得,佛法的修行,每個人可能可以有自己的定位,不管我們是南傳、北傳、藏傳都沒關係,我們一定要回到佛陀的教法裡面去,特別是佛陀從在家到出家,修菩薩道,乃至成佛,他一路走來每個階段的種種轉折,其實都是我們修行者應該要效法的實踐典範。所以我很鼓勵大家多多瞭解我們的“佛陀傳”,多讀《阿含經》,因為這些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出離心。如果大家相應菩薩道的話,可以多看一些龍樹或無著菩薩的論,這一些大菩薩的論很能夠啟發我們的菩提心。我們看自己有哪一個方面的興趣,都沒關係,只要我們是朝向於聖求——聖道的追求這個方向去,最後的目的都是要解脫生死,證得涅槃,或者是成就佛道的。
我想,安居的開示,老生常談,很多話題大家也都聽過了,對不對?這一次,我就簡單用這部《聖求經》跟大家分享。
希望大家能夠在這個佛陀的開示裡面,增強自己的出離心、菩提心。並且期望我們追求聖道的這種理想,能夠落實與實現。
最後,祝福大家吉祥如意!修行有所成就!
sādhu! sādhu! sādhu!
微软平台观看 微軟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