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能有此因緣,聽開仁法師開示菩提長老的著作——《八正道》。
法師開篇提到:本次佛法開示的重點,在於希望助力大家,給大家一些指南和啟示,引導初學者,乃至久學者把正道用在生活上。 這也符合本書中菩提長老深入淺出的指南和啟示。
隨著學習的展開,在書中,在師父的引經據典、經驗分享、淳淳善導中,慚愧地發現自己的太多不足,也發現遍地都是寶藏,特別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行持八正道,建立正知見,如理作意,把教理帶入生活中,在思維和實踐中,把法從一條條的抽象理解,轉化成不斷開展、呈現的真理。 在此,寫下自己學習后的一些觸動、理解和體會,以期法師的慈悲指正。
一、八正道與聖道的八支
佛陀的教法,讓佛教的目標——從苦中解脫,成為每個人自身生活經驗中可以企及的東西。 在初轉法輪時,佛陀宣講了”四聖諦”和中道;在度化最後一個弟子時,佛陀明確指出了八正道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都直指苦的熄滅之道。
說明八正道時,八項成分的譬喻比八個步驟的說明更為貼切。 這強調了八支一起配合才能展現最大的力量,對治煩惱,並最終斷除煩惱。 聖道的八支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支援,展轉增上的。 法師提到一個譬喻。 如給嬰兒餵食。 嬰兒不會是先長好頭,再長身體、手腳等其他部分,而是各部分會一起成長。 當然,這並非否定每一支聖道本身具有的各別內容。 就如法師提到,我們應當省察八正道的開展,當發現自身在哪一支比較薄弱時,就應該加強它。
因此,在整體上和各別上正確地瞭解八正道,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這讓正見成為最不容忽視的部分,成為各道支的先驅及引導。 正見將引發行為的動力——正思維。 正見和正思維驅策正語、正業、正命以及正精進、正念、正定的開展。 之後,心將會達到更高層次的正見及正思維,它的頂峰將帶來解脫。 雖然看起來各支有遞進關係的存在,但一樣地,八正道各支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例如,經中提到:正見、正精進、正念三支一起資助正見、正思維等等各支的培育。 例如,註釋家以三人合作摘花譬喻正精進、正念、正定之間的關係。 雖然一般上將正精進歸在正念、正定一組,實質上,每一支都需要正精進的助力。
實際上,在整本書的內容中,在法師的開示中,很容易發現在介紹各別支的內容時,總是會關涉到其他支,在整體性介紹八正道時,也難免要別別強調某一支在某一面向上的特別作用。
二、聖道的八支
1.正見
1)正見是具體的,可以被經驗的
正見的範圍,等同於佛法本身的範疇。 正見使我們瞭解修行的起始點、目的地,以及修行路上一階段一階段的地標。 正見不只是一堆的概念、名相,更是關涉一切現象,可在生活中、禪修中被經驗的非常具體的內容。
比如,我們的生命消磨在無止盡的追求,極少享有知足的平靜。 最後,我們必須死亡,放棄我們花了一生所建構的自我,留下我們喜愛的每件事和每一個人。 因為我們的欲而產生更多的有,我們死後仍將繼續輪迴受苦。 死亡並不帶來苦的終結。
比如,什麼是正語? 正語並非只是不講妄語等,更要在與他人交往中,講柔軟語、有益語、真實語等。 邪語有何過患? 正語有何利益? 如何避免講邪語? 如何培育正語?
比如,一般人的心的運作軌律。 當心瞥見某些快樂,會貪婪;受挫、出現障礙,於是產生嗔怒和厭惡;在模棱兩可中掙扎,視野被遮住,就迷失在癡當中。 反過來,無貪意味著離欲、不執著以及慷慨;無嗔意味著慈愛、同情與和善;無癡意味著智慧。 貪等有諸多過患。 無貪等有諸多利益。 要如何達到無貪等?
比如,知道佛陀的一個重要教導:你們自己必須努力,諸佛只是老師而已。
簡而言之,正見貫穿於整本書,貫穿於法師的開示和補充資料中,也應紮根在學習者的心田中,貫穿於我們的生命之流。
2)世間正見和出世間正見
關於正見,菩提長老提到可分為兩部分:世間正見和出世間正見。 前者涵蓋了自業正見,後者就是了知四聖諦,它包含了諦隨順正見、道智和果智。 此處,法師著重講解了諦隨順正見與出世間正見的關係。 基於面向的不同,如注疏將諦隨順正見包含在有漏的世間正見,或者如菩提長老,歸類在無漏的出世間正見,都是合適的。
3)無明與愚痴
此外,法師點出菩提長老的一個註解:無明與不善根在本質上完全相同。 當佛陀在宣說心理狀態時,他通常用愚癡這個詞,當佛陀說到輪迴的根本時,他就用無明這個詞。
4)心靈的窗戶
法師讚歎菩提長老學習中文版的《勝鬘經講記》,遇到需要釐清中文含義之處時,就向懂得中文的弟子請教。 作為一位卓有成就的大德,如此不恥下問,如此不固守自己熟悉的領域,而開拓更多陌生的佛法領域,實在令人敬仰! 法師說,心靈的窗戶開得越多,內心的光明會越多,正見學得越完整,就越會發現一切佛法的核心都不離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2.正思維
正見如同清晨的明相,指引滅苦的方向。 而正思維的思維專指心理活動的意向面——意志、動機、作意等。 也就是由於心的作意功能,形成銜接我們的認知觀點,與世間活動模式之間的關鍵性連結
。 在正見的鼓舞下,正思維將促使我們著手於八正道的修習。 當然,這樣說,只是強調思維在意向方面的側重點,實質上,不能,也無法把心的認知與意向孤立分隔為不同的部位。
1)聽聞了佛法,是否就是建立了正見呢? 法師叮囑:
首先,聽了佛法開示之後,不是就放一邊了。 不僅學習的時候,要做筆記,寫心得,學完后,還要溫習再溫習再再溫習……。 僅僅聽過而已,一般人很容易就忘光了。 只有真正熟悉所聽聞內容之後,佛法正見才能夠成為日常的思維內容。
其次,要透過思維,讓佛法成為生活的衡准和指導,把佛法和日常生活結合了,能夠用佛法來解決問題。 這樣才能說建立了正見。 當發現自己無論如何思維都無法解決問題時,要回去看思維的基礎——正見的建立是否有偏差。
另外,自己的苦的減少是自己建立了正見和正思維的一個重要指標。 正見與正思維導向自己、他人和自他的幸福;邪見與邪思維則導向自己、他人、自他的痛苦。 說到底,我們自己給與自己痛苦,我們自己給與自己幸福。
2)三種正思維與三種邪思維
A.欲思維與離欲思維
慾望之所以要被拋棄,不在於它是道德上的邪惡(行善的欲是道德的),而在於它是苦的根本。 但真正的離欲,並非強迫自己放棄內心仍然珍愛的東西,而是改變我們對珍愛事物的觀點,不再束縛我們。 通常我們看事情,只粗略地以自己直接的需求和興趣觀覽它的表面,很少深入挖掘事情的根本或探究起長遠的後果。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如理作意,用源自無貪善根的離欲思維來驅離慾望的意念。 當然,凡夫因為沒有正法的模式在心裡,因此需要去培育無貪善根。
B.嗔思維、害思維與慈、悲(無嗔思維、無害思維)
當嗔心生起時,一般人或者屈服於嗔,用身體與語言行為表現他的憎恨,或者是壓抑。
實質上,我們可以這樣如理思維:
如同我們看到自己希求快樂,我們也看到其他所有眾生都希求快樂,然而他們卻和我們一樣經常受苦,來對治嗔心:
體念所有眾生尋求快樂,使得無嗔的意念生起,慈心生起;
體念眾生皆在受苦,使得無嗔的意念生起,悲心生起。
當然,當我們培育慈愛時,要注意,慈愛是刪除自我的考量點,這是對其他眾生無私的愛。 它在禪修中培育,必須成為內在深深的感情,特徵是自發的溫暖,而非義務的感覺。
3)心的傾向
凡是一個人經常思維的,就成為心的傾向。 我們所選擇的方向,總是會回到我們生命歷程中的每一剎那所產生的的思維。
正見和正思維是極其殊勝的:正見生起的每一個短暫刹那都會破壞癡的力量,經由正思維而削弱和斷除貪、嗔。 可以說正見離不開正思維,正思維也離不開正見。
3.正語、正業、正命
在八正道中,它們並非只是作為行為的指導方針——止惡行善,更側重在輔助心靈的凈化。 它必須在正見和正思維的督導下,帶領心靈進到正定和智慧的修鍊。
1)止惡行善的殊勝利益:
佛陀經常督促弟子要遵循戒律——在細微的錯誤中看見危機。 法師引用古語說: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當錯誤累積到一定程度,久了就成為性格而難以改正。 要讓常習善法、養成身、口的好習慣成為自己的本性。 因為這有其殊勝的利益:
一、在社會層次上,止惡行善將降低彼此衝突;
二、在自己心靈層次上,止惡行善帶來心靈和諧,避免造惡後的罪惡感及悔恨造成內心的分裂;
三、在業報層次上,止惡行善將帶來善果;
四、在禪觀層次上,止惡行善協助個人完成初步的心靈淨化,並作為禪觀的基礎。
也就是說,止惡行善不僅帶來今生的利益,也帶來未來生的利益,更能帶來解脫的究竟利益。
決意棄絕不善法是必須的,沒有這樣的決心而嘗試發展善法,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師父舉了一個《大智度論》的例子:要在一個長滿雜草的土地耕種,如果沒有先行好好除草,整理好土地,就撒種、施肥、澆水,即使花了很大精力,種子還是會長不好。
2)正語、正業、正命的重要意義
這三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
一、誠實的談話,在人與人的溝通中,其重要性如同智慧對於個人覺知的重要。 它們同樣是信守真實,只是內在形式與外在形式的不同而已。 想一想自身和周遭發生的諸多苦痛,何嘗不是建立在自己內心與外顯不一致的割裂上,自己與他人的互相猜疑上?
二、惡口的解藥是耐心。 現代人強調競爭。 在這種氛圍下,容忍他人的指責和批評,對他人的缺點具同理心,變成難以達成的目標。 為了自他的利益,法師教導,要學會尊重不同觀點,不起報復心。 要時刻提防,不要讓自己心裡隱藏敵意。
三、在不綺語上,要特別留意,不要讓自己經常暴露在現代科技所創造出的傳播媒體的轟炸之下。 那些如流水般的無用訊息和令人分心的娛樂,使人心變得消極、空虛與貧乏,使我們的審美能力和心靈感知變得遲鈍,並使我們聽不到更深層的禪修呼喚。
3)柔和
法師引用了開印法師的譯文:在巴厘聖典中,柔和的含義是”已經掃清潔”。 法師特別指出,柔和是指心地沒有雜染、光明磊落。 不是很多人所誤會的,以為柔和是指講話慢條斯理、口氣柔軟、斯文的樣子。
4)鏡子喻
法師引述了佛陀教導羅睺羅尊者不說謊的經文,特別提到”鏡子喻”。 我們要如同照鏡子一般,觀察我們的身、口、意業。 在做之前、做之中、做之後都要觀察三業是否會傷害自己、他人、自他,導致苦果報生起。 只有確定對自己、他人、自他能夠帶來利益時才去做,如果帶來傷害,則應隨時停止,必要時,要懺悔改過。
正語、正業、正命的實踐將提供修習正定的紮實基礎。
4.正精進
精進心所呈現為善法或不善法的形式,而正精進的努力是精進的善法形式,必須受正見、正思維的指導。
佛陀成道後到涅槃,盡其所能地點出解脫的道路,剩下的課題,就是將修行之道付諸實踐。 這項工作一定要有精進力,運用這樣的精進來調養心,形成整個修道的核心。 法師提到:即使世間法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何況是殊勝的解脫之道。
1)四正勤
法師仔細講解了這段經文:何因何緣讓長時間誦讀的經文不浮現於心中,更不用說沒有讀誦的? 因為被五蓋所覆。 何因何緣讓長時間沒讀誦的經文浮現於心中,更不用說誦讀的? 因為不被五蓋所覆。 五蓋的譬喻讓人印象深刻。 對治五蓋極其重要。
A.未生惡令不生:要依於律儀——根門的防護,不執取對象的總外貌,更不探索其不明顯的部分。 為了守護根門,必須在與感官界接觸時,運用正念正知,在認知活動剛萌芽,尚未發展到刺激隨眠煩惱的階段時,就摘除它——未生惡。
B.已生惡令斷:儘管努力調伏感官,煩惱還是可能浮現,就需要運用五種方法來對治不善法:
一、善念來替換雜染念頭
二、慚愧的力量
三、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四、直接面對不善法
五、意志力壓制不善法。
佛陀說,藉由善巧有智慧地運用這五種方法,一個人可以成為自己思維的主人。
C.在清除煩惱的同時,正精進還要培養心中的善法;這項工作牽涉到兩個部分:
催生尚未生起的善法,及讓已生起的善法成熟。
这些善法中,佛陀特别强调了七觉支——因為它們不僅可以導向覺悟,同時也構成了覺 悟。
念覺支:揭示當下現前的現象,剝去所有主觀的評論、詮釋以及計劃,為洞察事物的真相打好地基;
擇法覺支:在正念的基礎上,將現象赤裸裸地置於專注之下后,主動性地探索、分析、揭示現象的特性、各種緣和果報。
喜覺支:當在佛法中感受到喜悅時,將激發學習佛法的熱誠與信心。
精進支:經過無以計數的精進之行,最終將達到解脫的覺悟果實。
輕安覺支:內心喜的興奮被調伏而出現的內發的寧靜,伴隨禪觀繼續前進
定覺支:輕安的成熟讓心統一於一處
舍覺支:內在的平衡與穩定,心平靜地觀看各種現象的流變。
2)法師叮囑:
要防止自己落入三掉:身掉、口掉、意掉,這些都會影響心靈的凈化。
當五蓋現起,要注意到它的存在,當它消失時,也要注意到它的消失。 必須了知五蓋如何生起? 可以如何被移除? 日後又要如何防止它們生起? 對於七覺支,我們也要注意它的現起,進一步探究它如何現起、成熟。 透過持續培養,逐漸積聚力量。
5.正念
證悟的法的地方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只有明瞭自身的經驗,並且確切深究它的根柢,我們才能碰觸到法。 這就是需要正念的力量。 收攝感官經驗以利於直觀,這一種心智慧力即為念。 念是心處於當下的狀態:注意或覺知。
1)念的覺知
念的覺知,與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覺察大不相同。 覺察在念的修習中,被用來使心善巧地保持開放、平靜而敏銳,不執著(單純覺知)地觀察此刻發生在自己身心和周遭的事物。 一旦判斷和詮釋生起,只需覺知並放掉。 將心牢固地系於當下,不隨記憶、追悔、恐懼和希望,而漂流到過去或未來。 當然,這也並非一般所說的完全不作為。 比如,身念處的正知的訓練時,正知有利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和不癡正知四個層面。 這是將念進一步地擴展,除了單純的覺知,還加上理解的元素,稱為正念正知,即在採取任何行動時,不管是來去、前望、四顧…… 說話、沉默等,都要保持全然的覺察或正確的了知。
2)四念處
A.受念處:
這裡的受不是情緒,而是被更狹義的指涉為情感基調,或是經驗的快樂質度。
a.初觀受應注意它的特質(樂、苦、不苦不樂),培養正念,阻止三不善根的生起。
一般,當樂受生起時,我們便被貪染煩惱所影響,同時想去執取它。 當苦受生起,我們便以種種嗔的形態,如不愉悅、憤怒和恐懼加以回應。 當不苦不樂受生起,我們要不是沒注意到它,就是讓它哄騙而落入一種假的安全感。 這是為癡所主宰的心境。
因此可見,每個根本煩惱都與某種特定的受有關。
不過,受和煩惱的關係並非是必然的,切斷它們的一個主要方法便是正念。 藉由將受轉變為觀察的所緣,正念將使受變得無害,讓它無法激起不善的反應,不再用執著、厭惡、冷淡等舊有模式來回應受。
b.當禪修者的練習有所進展,能夠持續注意到每一個覺受的生起,放下它,又注意下一個覺受時,注意的焦點應從受的品質(自相)轉移到受的過程本身(共相)。 受不斷地流動,生起、消散,了無間斷。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事物是持久的,由此,我們得以照見無常,進而終將徹底扭轉三不善根。 也就是對樂不生貪,對苦不生嗔,對不苦不樂受不生癡。
C.心念處下,以心作為禪觀所緣時,運用心所作為指標。
D.法念處中五蓋和七覺支屬於狹義的心所,是解脫的主要阻力與助力。
3)正念的力量
法師提到石頭與葫蘆的譬喻。 當念的力量強大時,心就能如同石頭沉入水底般,安止於所緣上,深入其相,而缺乏念的心,則如葫蘆,漂移不定,只是掠過水面。 我們要努力培養正念,它助力於止和觀的成就。
6.正定
正念是正定的基礎。
定是將其他心所統攝於識知目標,任務在於將意識層面獨立出來,以確保心或心的作意專注於它的所緣,形成對所緣完整的專注力,以及其所導致的平靜心靈。 進一步而言,正定不僅指善的一境性——善念的集中,更是指刻意提起心念,將心指向更高、更純淨的覺知狀態。
1)修定的方式
修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作為一個修行目標,達到最深層次的禪定。 一種是作為修行過程,目的是為了導向觀。 前者稱為修止,後者稱為修觀。 這兩種方式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求:無論何者都必須持戒清凈、抑止五蓋、有適當的指導——最好由個人的專任老師指導並給一個合適的所緣、有適合禪
修的處所。 法師提到大家可以關注開印法師的弘法課程安排,有機會就多多參加開印法師的禪修課程。
2)正念與正定的練習有其不同之處。
以四十業處中的身念處與十不凈為例:
正念的練習中,重點為運用反思能力,依所見的屍體腐爛的畫面,來刺激一個人思考自己的死亡與腐爛。 在正定的練習中,並不鼓勵進行反思,它的重點在於將心念集中在所緣,想法越少越好。
7.智慧的修煉
雖然正定是八正道的最後一步,但單純的正定無法碰觸到煩惱的最底層——我見,因此,不足以讓禪修者獲得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的最高成就。 要達到究竟解脫,就需要智慧,洞察事物存在的真相的能力,從而掙脫一切煩惱束縛,特別是無明的蒙蔽。
1)無明
無明不僅僅是缺乏正見,可說就是一種陰險潛藏著且變化多端的心理特質。 它最基本的作用處在認知層次,它滲透我們的知覺、思想與觀點,讓我們扭曲自己的經驗,被一層層的謬見所蒙蔽——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個:視無常為永恆,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
2)經驗與我、我的
智慧的訓練,著重內觀的修習,藉由我們的經驗來領略存在的真相。 我們的經驗,是唯一可以直接碰觸到我們的存在真相的地方。 但我們通常都會沉浸在自己的經驗中,全然地和它結合在一起,以致於無法瞭解它。 在所有扭曲的認知中,最深層也最頑固的,便是自我的妄想。 我們以自我為起點來觀察這個世界,心也因此以二分法來看待每樣東西:我和不是我,我的和不是我的。 在二分法的陷阱之中,我們成了它們所帶來的煩惱的犧牲品,受制於執取與毀滅的衝動,最後也就無法逃避那隨之而來的痛苦。
3)智慧的修習
A.開展智慧的第一步是分析性(分破空)的。 為了根除我見,我們必須重新將生命經驗視為一組組的要素組合(五蘊等),運用方法來探究它們,但這並非將經驗解釋為如同汽車一樣,可以分解到成為一群互不相幹的元件的偶然組合。 經驗是一個不可分解的整體,雖然這個整體只是功能上的,而不是本質上的。
B.再來藉由,非分析性的,檢視構成存在的要素彼此間的關係架構,發現五蘊是依因緣而生的,其中並沒有絕對不變性的存在,來進一步消滅我見。
C.要素分析與關係檢視,有助於在理智層面上去除我執,但它們仍不足以根除因錯誤認知而起的我執積習。 因此,需要培養一種對治的認知:直觀空性。 要培養這樣的直觀,需要以無常苦無我來思維存在的要素。
在這樣的直觀下,我們將發現一切事物剎那生滅,相續不斷。 也即是,一切事物幾乎在生起的同時就壞滅了;感覺上穩定不變的東西,將顯現為一連串刹那與剎那的聚合(諸行)。 常識上假名安立的人,也將分解為兩條支流彙集而成的河流:物質與心理。
五蘊一定會改變、壞滅。 如果它們是我,或屬於我,我們就應該能掌控它們,讓它們配合我們的需要,或讓它們一直帶來快樂,但事實恰恰相反。
D.也就是說,禪觀的所緣是五蘊和合而成的諸行。 任務是發現諸行的根本特質:無常、苦與無我。 它讓我們走向無為、出離世間。 當直觀達到最高峰,將現觀涅槃,讓涅槃成為當下證悟的所緣境。 出世間道是一種意識或心理現象,它立足於四聖諦的洞見,不是概念式的,而是直觀的,現見的,能夠根除煩惱的。 先前,正見只是概念性地理解四聖諦,成為進入八正道的驅策力,現在則是直觀實相——四聖諦。 正思維則從理解實相相應的思維,因有更深層的理解,而導致真正地捨棄煩惱。
8.結語
要達到痛苦的止息,必須將八正道轉變成一種探索的工具,用以產生直觀,揭露事物的究竟實相。 我們必須從修正自己的觀點,澄凈自我的意念開始,然後清凈言語、行動和生活形態等行為。 以這些行為當做基礎,再運用自己的能量與專注心念來發展止觀,剩下的就只是逐步的修行,逐次的進步。 不要期待速成! 抵達最終目標只需要兩個條件:開步走與持續行。 只要有穩固及持久的修行,註定要開花結果的。
修道這條路,除了我們自己無人能代勞,雖不容易,但並非辦不到。 佛陀本人及追隨他並已經成就的弟子,就是鮮活的證據,證明此事並非超乎我們能力。 他們也向我們保證:任何遵循這條道路的人,都能達到相同的目標,其中所需要的就是精進。
法師叮囑:在聞法、禪修的機會還具足時,很難意識到珍惜當下保持道心的重要性。 不要讓自己成為湯匙。 不要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 學習佛法需要一次次的薰習! 不懂就自己要多用功一點!
感恩法師的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