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聲:槟州佛青之友 Penang Young Buddhist Fellowship

如種種的彩畫,假如沒在表層上膠,畫則不中用、不耐保存。

論義是説明,菩薩縱使能積極的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諸善行,然若不懂得與般若結合而行,就只能承受世間果報,始終無法超出三界的繫縛。如彩畫沒上膠膜或裱褙一樣,不牢固、不持久,易破壞、易散失。

又或者説,五度如盲,般若如眼。五度如坏瓶盛水,般若如熟瓶盛水。五度如鳥無雙翼,般若如有翼之鳥。總之就是,無般若波羅蜜,五度不得波羅蜜名字。

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我們在修戒定慧時,假如沒有解脫的目標,沒有對世間五欲的厭離,即使你講得天花亂墜,或用種種的外形包裝,但這一切都沒有辦法讓自己減少煩惱,以及趣向於解脫涅槃。

在菩薩法來說,所謂與般若相合而修,即是三心相應。如你在做布施、持戒、忍辱等,內心若沒有跟三心相應的話,你所修的、所感應到的,都不過是世間有漏、有限、有量的福樂而已。

因此,布施時,要有菩提心為出發點,要與衆生分享的慈悲心,以及要有實踐無執的善巧。能夠這樣,你所做的布施善業,就好像彩畫上了一層膠膜一樣,不容易破壞和損傷。

學佛首先要超越世間的五欲樂,這是最粗糙的欲樂;其次,當習禪定後,就要留意禪定樂等的微細執著,我們要謹慎防護自心,莫落入染著的窠臼而不自知。

相關連結 :
1. 方丈說喻_古喻今詮20:畫彩無膠,則不中用
2.《古喻今詮》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