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寂靜禪林主辦的《印度佛教史入門》第四期課程,已於2025年9月22日(星期一)圓滿落幕。本課程由寂松老師慈悲主講,當晚有二十餘位學員踴躍參與,僧俗二眾齊聚於線上講堂,同沾法益,殊勝而法喜。

在本期四堂的《印度佛教史入門》課程中,學員們對佛教在印度的發展歷程有了更深入且系統性的了解。尤其在最後一堂課的探討中,大家對「密教」(又稱「秘密大乘」或「金剛乘」)以及佛教晚期的轉變有了進一步的省思。

課程開始,寂松老師指出,「秘密大乘佛教」的出現,應放在當時大乘佛教與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的互動來理解。雖然有人認為密教是艱深難懂或偏向神秘的宗教形式,但無論如何,它確實是印度晚期佛教的重要發展方向,不能忽略其地位與影響。隨著印度教的興盛,以及政治與社會局勢的變遷,佛教在印度逐漸式微。然而,在這段衰退的過程中,大量密教典籍與修法傳入西藏,保存了晚期印度佛教的面貌,並深遠地影響了後世佛教的發展。強調眾生本具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及念自心是佛三者統一,成為秘密大乘的解行基礎。相對大乘佛法透過生生世世菩薩道因行而成佛,秘密大乘提倡以「如來」果德修習,以便能即生成佛。大量融攝印度教元素的結果,形成酷似神教的法會、金剛的仰信、方便且易行法門的橫行。如此圓融的存在,獨領印度佛教最後800 年;卻也於西元12世紀末,在回教軍一擊之下,完全於印度本土消失。

接著,寂松老師引用印順導師一篇著作《以佛法研究佛法》來為這兩年的課程總結。文章中導師認為應以佛法的三法印大原則來研究一切佛法裡的教、理、行、證,並藉此對印度佛教給出個人的判斷。在無常法則下,佛法在世俗傳播中肯定會受到時空影響而產生變化,因此不能以最初或最後出現的佛法來決定對錯好壞。而研究佛法,必須有無我的精神,不預設成見,並理解每一個思想的誕生,從來不是單線發展,而是充滿多元性與互動性的。因此在佛法的演變中,一直有真實與方便偏重的可能。最重要的,每個佛弟子都應該謹記涅槃是我們的歸趣所在。這啟發我們,在研究佛法時,是為真理而學,是為淨化身心而修,而非停留在學術或文化的研究框架中。

透過本課程,我們不僅對印度佛教的發展脈絡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學習到在面對不同宗教形態與歷史階段時,應保持更大的包容與開放心態。這門課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學習佛教歷史的意義不僅在於理解過去,更在於幫助我們今天更好地掌握佛法的核心。唯有從理論到實踐深入學習,才能讓佛法真正「常住世間」,廣大利益眾生。

Sādhu! Sādhu!Sādhu!

文/靜賢

相關文章:開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