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這一天寂靜禪林呈現著寧靜祥和的氛圍,很多佛友攜家帶小,來到寂靜禪林參與佛陀日慶典。是日約有三百多人參與慶典,大家先到美食閣享用早餐,美食閣是發心人士為了要跟信眾結緣而佈施的各式美味食物。佛友也以虔誠的心用花果藍供佛。
在托缽供僧環節大家歡喜地帶著細心準備的供僧物品,「托缽」是出家僧眾為了滋養色身,讓眾生種福田的一種行儀。7位僧眾在侍者的陪同下緩緩走向已排隊準備的信眾,僧眾來到自己面前,信眾作意自己是在供養佛陀僧團,以虔誠恭敬的心將供品放入法師的缽內。已作供養的信眾則隨喜地不斷地說出「善哉」,場面非常莊嚴。
方丈在開示時指出佛陀日是釋迦摩尼佛誕生、成道和涅槃三期同慶的紀念日,其特別的含義就是無論是出家或在家的佛弟子都要向佛陀學習,律典中記載佛陀在誕生時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佛陀的最後一生,佛陀將以人身成就佛道。這句話對佛教修行人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佛陀是在人間成佛,通過修行努力而成就,只有人身可透過修習、改變、提升淨化成為聖者,也就是說在座的每一位都有這條件,要趁著還有體力和精神時趕快修學善法,讓我們這一期生命得到真理的覺悟。
人類的三大特勝:努力、智力和修力(勇猛、憶念和梵行),是其他道眾生所沒有的。梵行勝即能培養善根和持戒修善法,人類會努力減輕生活上的痛苦、持守戒律和種善根。例如大家今天來到寂靜禪林,事先不知道有供僧的環節所以沒有準備供品,看到別人在佈施供僧或行其他善法時,我們可以起歡喜心隨喜,就是種善根。每天在生活中以這種方式學習, 我們會活得充實及快樂。
方丈以一則佛典故事勉勵大家平日要養成好習慣,有個小國的國王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土不被其他大國侵略,所以就養了500匹戰馬,但在一兩年內沒有戰爭。國王就命令手下利用這些戰馬來協助磨米,經過一段時間,這些馬習慣圍繞著石磨轉圈,等到真正發生戰爭時,這些馬被放出來時已經不會向前直跑,只會在原地轉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習慣性的行為會成為我們的行動。我們如果沒有修學佈施、持戒、修定等善法的習慣,遇到煩惱魔來考驗時,會措手不及,怨天尤人,沒有養成修行佛法的習慣,面對無常來臨時無法接受,就如這些馬只會磨米無法作戰。人類是有能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做有意義的事。
有人質疑我們無法看到善惡的果報,怎麼會相信有善惡呢?這可從我們面對別人的表情來看,我們對人微笑,他人也會微笑面對我們。反之,如果是我們生氣面對他人,他人也必定以生氣回應。我們如果常常讓自己是以善心慈悲心對人,習慣了這種轉向,就能夠把有限的人生提升到沒有煩惱的境界。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和本事,只看自己要不要去發揮。
浴佛的意義是要清淨我們的內心,把不好的煩惱習氣清洗乾淨。任何佛教的儀式如灑淨、浴佛等都有其特定的含義,並非迷信。我們浴佛是透過這個動作來審查自己過去一年內有無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做,至少有一年反省一次。我們只要把這些道理用在自己的生命上,就會產生效用。我們有機會聽聞佛法或親近善知識學習佛法要好好珍惜。在佛陀日學習佛陀透過人身修行,以人身的本質發揮開發努力,智慧和善根,這樣我們可以做個快樂的在家人,以有限的生命做更有意義的事,希望大家透過佛陀日的托缽、浴佛和領取平安線這些佛教儀軌,好好把握這半天在寂靜禪林修福修慧的因緣。
開示之前的香花燈供養環節是由前任沙巴州首席部長丹斯理章家傑、創會會長公子黃傳禮居士,前任會長公子林俞延居士及卸任會長寂維居士代表大眾進行。過後則是僧眾為大眾誦經祝福,由金剛上師和KHENPO、開明長老及寂靜禪林僧眾分別以藏文、巴利文及華文誦出祝福經文。最後是功德回向和浴佛儀式。大眾在莊嚴的浴佛偈音樂中以虔誠恭敬的心依序進行浴佛。祈願自己能夠學習清淨內心的善行。
文/靜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