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

1、YouTube

2、微軟影音(中國地區可觀看)

 

佛典中的蛇喻

 

2025年是農民曆的蛇年,在早期佛教經典中,蛇常被用作譬喻,其涵義涵蓋正負兩面,深具啟發性。以下將分享三種關於蛇的象徵意涵,供大家參考。

一、負面提醒:避惡與警戒

蛇在人類日常生活中是既常見又令人畏懼的動物。因此,佛陀經常借蛇譬喻人生中應遠離的負面事物,提醒眾生切勿觸碰這些事物,否則將自招苦果。

1、好金如毒蛇

例如,《大莊嚴論經》卷6〈34經〉提到:「好金如毒蛇。」這是佛陀與阿難尊者在田間見到無主物的藏金時所發之言。一名農夫好奇探察後,喜出望外地將金搬回家享受生活,最終被官府知曉而遭囚禁。在獄中,他自省是自己的貪欲造成的後果,於是就在牢裡同樣感嘆好金如毒蛇。後來,官府覺得奇怪就帶他去見國王,國王了解農夫對佛法有堅定的信仰,憐憫之下賜予生活所需的財物,免其匱乏。

2、欲如毒蛇

再如,《中阿含經》卷54〈200 阿梨吒經〉中,佛陀直言:「欲如毒蛇,我說欲如毒蛇。」佛陀呵責阿梨吒比丘的顛倒受持法義,並指出貪欲如毒蛇,極具危害性,不值得貪染。此喻的詳細內容要詳參〈203 晡利多經〉的說明,佛說欲如毒蛇,若我以手及餘支體使蛇蜇者,必死無疑,設不死者,定受極苦。因此,遙見毒蛇,便思遠離,願求捨離。

3、十不善業如蛇行

此外,《雜阿含經》卷37〈第1046經〉提到:「蛇行法,如行十不善業跡。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當趣向地獄、畜生二趣。」佛陀說,蛇行法是行十不善業跡的人,蛇的行徑彎曲,譬喻身、口、意三業不端之人,最終將招感墮落惡道的果報。

二、正視存在:了解而非逃避

雖然蛇或毒蛇令人畏懼,需要去避免接觸牠,但某些經文卻鼓勵正視牠的存在。只要瞭解其性質或本性,便能免受其害。

1、毒蛇譬四大

如《雜阿含經》卷43〈第1172經〉云:「毒蛇者,譬四大。」佛陀以毒蛇比喻有情之色身,說明色身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一旦四大失調,便會導致身心重大的創傷,甚至命斷。此教誨提醒眾生,要了解色身為四大所成,就要清楚這些元素的相依相緣性,不被其變化難測的現象所迷惑。

2、龍子不可輕

另如《雜阿含經》卷46〈第1226經〉:「龍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SN.3.1) 佛陀告誡波斯匿王,不可輕視四種事物,其中包括小蛇,因為即便幼小,若具劇毒,亦會導致侵犯牠的人命斷。此喻強調應不可輕視萬物,避開它而自我保護,即是保護他人。

三、修行的指南

佛教經典亦將蛇的譬喻作為修行的指引,幫助修行者辨識煩惱,進而調伏。

1、正確理解法義

例如,《中阿含經》卷54〈200 阿梨吒經〉提到:「不善解取蛇法故,但受極苦,唐自疲勞。顛倒受解義及文,彼諍知此義,但受極苦,唐自疲勞。」佛陀以捉蛇譬喻修行者對佛法的錯誤理解,提醒初學者若對經義不明,應及時請教佛陀或同梵行者,避免顛倒受持與理解佛陀所說的文與義,導致諍執,唐自疲勞。佛陀說,如不善解捉蛇法,就會反被蛇咬,但受極苦。

2、四類如蛇的人性

此外,《增支部》〈4集110毒蛇經〉「世間有這四種好比蛇的人」分析了有情有四種特性:

(1)易出毒液而無劇毒:有的人常發怒,但他的憤怒不會長時間地潛伏(隨眠)。

(2)有劇毒而不易出毒液:有的人不常發怒,但他的憤怒會長時間地潛伏。

(3)易出毒液且有劇毒:有的人常發怒,而且他的憤怒會長時間地潛伏。

(4)無劇毒且不易出毒液:有的人不常發怒,而且他的憤怒不會長時間地潛伏。

從上述可知,唯有第四種人才是真正掌控煩惱毒性過患的人,假如我們審察自己仍屬前三類,應多修習善法或止觀,逐步減少顯性與潛伏的瞋怒,避免傷己及人。

3、蛇經偈頌:斷瞋如蛇蛻皮

最後,著名的詩集《經集》〈1蛇經〉以十七段偈頌形式描述修行者從凡夫轉到聖者的過程,其中第一段偈頌跟蛇有最直接的連結,也是瞋煩惱的部分:「1.忿怒(kodha)一旦生起,他能將之調伏,如及時解藥,抑止了迅速蔓延的蛇毒。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正如蛇蛻去舊皮。」

第一段偈頌所說的就是忿怒(kodha),這類強烈的宣洩,不但波及身邊人的安穩,也深刻地傷害到自心的平靜,因此,佛陀教導,倘若忿怒生起,應以慈心調伏,抑制其如蛇毒般蔓延──強大的瞋惱。

全經雖然舉出相當多的煩惱類別,可是佛陀教導弟子對煩惱應具「緊迫感 sense of urgency 」(saṁvega),如「頭巾著火」般,唯有建立起對煩惱力量的警覺心,就證明有正視它的存在,以及懂得要避免它的入侵,否則,將讓自己招受無窮盡的輪迴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