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4日(星期日),開健法師於教育中心主講的「八戒的意義與實踐」經已圓滿結束。
開健法師簡介別解脫經真實義、講述戒與業力關係、詮戒相四種與修行關係、示斷惡、修善、度有情的對象何謂、戒學對習氣的調整等等。
最後,開健法師把他親筆書寫的墨寶,贈送給寂靜禪林-聖戒成就_金石文。
sādhu!

聖戒成就_金石文
本經佛陀說明,對於佛、法、僧堅信不移,成就聖戒,能夠生於天界。
在佛教中,信仰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正確的信仰,特別是對於佛教三寶的信仰,稱為正信,或淨信。佛教鼓勵四種信仰,也就是對於佛、法、僧與戒的信仰,稱為四不壞淨,或四不壞信。信是五根之一,指佛教徒對於佛陀所說的法,升起信心,由此生起菩提心,稱為信根,即四不壞淨。淨信是指心去除掉貪欲之後,得到心解脫的狀態,信的根源在於智慧,代表了心的澄淨性。
初果:
要如何修行以證得初果呢?大致可歸納為「四預流支」:
1 親近善士。
2 聽聞正法。
3 內正思惟(內心正確的思惟)。
4 法次法向(依著一個修行法、下一個修行法的實踐方向順序修行)。
證初果的條件是斷三結:
1 身見:執著於五陰有「我」的見解。
2 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
3 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
初果聖者自己親身體證佛法,自然斷除對三寶的狐「疑」,成就「四不壞淨」:
1 佛不壞淨:對於佛的不壞的信心。
2 法不壞淨:對於法的不壞的信心。
3 僧不壞淨:對於僧的不壞的信心。
4 聖戒成就:持戒清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