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8 月 21 日,上午 7:40 從香港新界「火碳」火車站下車,延著水泥、柏油路蜿蜒而上,吹著初秋的微風及細雨,踏著輕快的腳步,只為了期待已 久,由上開下仁法師在「淨念行」所主講的「如理作意」而來。上開下仁法師是我所敬佩及學習的榜樣,他勤奮好學精進,弘法不倦,愛護後學,以法為命,是內修外弘之典範。
踏入「淨念行」就看到法師與淨念行的菩薩們,在為今天的講座準備著。開 仁法師本身深具親和力,他的開示生動風趣、引人入勝,他擅於將深奧難懂的佛法,深入淺出的用譬喻及故事的方式引導聽眾思考,並能理事兼備,讓我們實踐 於生活中,他爽朗的笑聲總能引起共鳴。每次聽完法師的講座,總是意猶未盡, 法喜充滿。今天講座與會者及義工,共約 60 餘人,大家認真的恭聽法師的開示及發問,非常踴躍。法師說他是第一次到「淨念行」感受到大家都很親切、恭敬,而有「回家」的感覺。
在講座之前,法師帶領大家禪坐10 分鐘,以安定的身心,揭開法海之序 幕。今天講座的主題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又稱為「如理思惟」是「如理」與「作意」的複合詞,是「四預流支」中的第三支。佛陀說「四預流支」是 讓我們由凡轉聖,證入初果的四個條件。法師解釋著「入流」即「初果」之意; 「分」是條件或元素。「四預流支」也就是四種元素或證入初果的四個條件。「四預流支」的內容有: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等四個正行,也是大家修學佛法的原則。在巴利的語義:如理作意 yonisomanasikāra。 yoniso:從根源、依真。是指「導向解脫的核心」,即佛法的核心教義:緣起、 無常、無我。Manasikāra就是作意、憶念及思慮。「思惟」就是底的的注而「 意」是明智的 意。在佛法裡面有許多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無論是學習解脫 道或菩薩道,都無法離開最重要的佛法核心「緣起」或「無常」、「無我」。離開 了就不能稱為「佛法」,只能稱為「世間善法」。所以我們要「真正的解脫」一定 要修學「四預流支」。「 如理思惟」是佛陀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也是我們修行次 第、原則,也就是聞、思、修,戒、定、慧的呈現,是從凡夫位到入道前的所有 準備工作。
法師提醒大家平常都「無事忙」而沒有將「修學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讓 「法入心」才能用佛法來處理我們所遇的一切境界。如果平常遇到境界,佛法卻 用不上,表示佛法還是停留在「書本」上的,還沒進入到自己的「思惟」、「念 頭」裡。「思惟」是定定一個人快與與的的注 ,也是能的獨立作業的要件。學佛人要以「正見」「般若」為導,理性為先,將感性轉為理性,是提升自己,依法修行。法師以他自己住院的經驗,住院讓他體驗到「生命的脆弱」,鼓勵大家 要趁健康時,好好的學佛,但也不要太執著。他說有的人參加禪修,幾乎帶上自己的家當,因為怕枕頭睡不慣,所以要帶自己的枕頭、棉被等等,所以法師提醒大家要「放下自己所愛」不執著,去適應新的環境,才能隨遇而安。要把握因緣,善用因緣,讓因緣來成就我們的修行。法師還舉個例子說,在禪修時如果常「昏沉」,有人就會說那是「業障重」,如果有「正思惟」的人就會想,「昏沉」 可能是在方法沒用上或方法錯誤而致,足見「思惟」之重要。
Q&A 的部份,有人提問「如理思惟」與八正道裡的「正思惟」有何不同? 法師答說八正道裡的「正見」、「正思惟」是屬於「慧學」,它的作用就是在「正見」培養之後,才能有「正確的思惟」,正確的思惟會讓我們的正見愈來愈穩定,所以「認知」影響「思惟」,「思惟」影響「認知」;「如理思惟」的範比較廣,例如我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布施有福德」這是較低層次的如理作意;
較深的如理作意,帕奧禪師說:「五蘊」身心只是由五種元素所組成的,將其分解後找不到一個「我」,這樣的思惟,就是較高層次的「如理思惟」。知道「五蘊」身心,只是色法、心心所法和合而成的有情眾生,沒有一個不變的「我」。這種高層次的「如理作意」一定要透過「四聖諦」及「緣起法」 的修學才知道。所以「如理思惟」的內容是較廣義的。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講座在有感性也有理性的互動及笑聲中圓滿 了,餘音繞梁大家仍不忍離去。還好法師在 8 月 23,24,25 日在香港理工大學 TU101 田家炳演講廳還有講座,期待再度恭聽法師的講座,以培養「如理思惟」的正知見及正行,續佛慧命。
文/陳芷涵
圖/淨念行提供
講義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