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泉源,來自於心。所以,世間與佛法所觀察的角度與觀點,有些不同。佛法說,掌握心的力量,就能開發快樂,而關鍵就在於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

如理作意,從字源分析是指:根據正確方法的作意。若從阿毘達磨的方式來解釋,則指當下的心,有沒有跟智(慧)相應。

要知道,「哲學」(philosophy)就有愛智的意思;而佛是覺者,當然也有智慧的意思,因此佛法強調透過與智(慧)相應的如理作意和擇法覺支,能令心獲得正面的快樂。

世間的快樂,大多數人著重於前五根的五欲樂,雖說像哲學、藝術等追求的是較高層次也就是意念上的快樂,而佛法更重視斷煩惱、清淨、解脫的意境,這跟提升意念的止觀修習的訓練有密切關係。

在阿毘達磨的教學中,有特相、作用、現起、足處的方法,足處就是導因的意思。現在舉一個「看見別人成就」的例子來說明。當我們看見喜歡的人正在有「成就」時,自然就會生起歡喜心(隨喜);相反的,當我們看見厭惡的人正在有「成就」時,可能就會生起排斥心(嫉妒)。一樣是「看見他人的成就」,我們卻會產生不一樣的心理反應,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而有的差別,也就是對一件事情發生是運用了「正面思考」或「負面思考」時所產生的不同結果。

每個人的內在皆有善心和不善心,面對外境有怎麼樣的反應,其實還是以中間的轉換點──「如理作意」(正面思考)最為關鍵。

世間一般人較為關注能讓自心生起樂受的境界,且會想盡辦法讓它重复或不斷地出現,因為凡夫不喜歡苦受,也自然地會排斥生起苦受的境界,而且不想它再度出現。

可是,佛法的審察不是這樣,再舉一個譬喻來說明。

比如我們拿木杖打野狗,狗會咬木杖;而若我們打的是獅子,獅子可能就直接咬人了。為什麼?因智慧而有差別,狗咬木杖就如只知道討厭及反抗苦受的樣態那樣,而獅子咬人就指其能辨別出現苦受的導因,真正其實在於那個人,而非那根木杖。

也就是說,當我們接受苦受或樂受時,從當下的反應中,其實就可以了解自己有沒有智慧的辨別能力了。

如理作意,是根據正確方法的作意。簡單說就是把如理的方法放到你的腦中,一遇到境界或感受時,就要懂得擇法覺支,讓內心常保如理的作意,一個轉換點,結果卻截然地不同。

2024/12/5開仁筆記,開印阿闍梨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