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有34位出家人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中國等各地,參與這次的網上課程。開仁方丈選擇由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的著作:《法見》The Vision of Dhamma,其中的一篇文章《蛇經》作為課程內容。中文翻譯是由香光書鄉編譯組完成。《蛇經》Uraga Sutta是收集在《經集》Sutta Nipāta,是屬於五部尼克耶中的《小部》。向智尊者在著作中以「蛻皮」作為文章的標題。
這部經是以偈頌的方式呈現,通過蛇蛻皮的過程來譬喻修行人應該如何如實的面對自己的修道之路。向智尊者通過二元論的方式(緣起的相待性),特別是「低劣和殊勝」來探討《蛇經》的深義。開仁方丈在課程上提到出家的路是與世間的思惟和常態背道而行,這才是一般的修行人難以保持在真正的修道上成長的關鍵。一旦能在修道上有所成就,這種快樂或滿足不是世俗的五欲樂能相提並論。凡夫會在五欲中得到以為的快樂,但在聖者的眼裡,這些都是被貪嗔癡所束縛的苦痛,如《雜阿含經》所提到「凡夫以為樂,聖者以為苦」。修道的路必須隨著戒臘的增長,也要依佛法的內容讓自心在思想上增長並趨於成熟。這可以通過有意義的責任和義務上去歷練、完成心智的增上和成熟。
《蛇經》的注釋書提到,蛇的舊皮蛻脫是一種自然法則,它也非常厭惡這種狀態。為了完成蛻變的過程需要支援物如掛在樹上,同時也要付出努力。佛陀以這種過程來譬喻出家人修道的過程。出家持戒就是出家人的法則,通過堅持持戒的必然性而生起厭離種種苦受,是需要自己願意去承擔、磨合和調整的。當能完全理解這種努力,以及能在現世和未來世得到利益之時,自心必然能捨離五欲樂所生起的苦受而不會產生厭惡的心理。這當中必然少不了善知識的幫助和支持,尋求善知識的當下,也要不斷的自我反省以防護自己潛伏性的我慢和我執之產生。
在修行的過程,必然是需要面對低劣和殊勝的二元性,要捨棄這兩邊的相待而保持中道,才是目的所在。在自己擅長修行方法的部分是需要時刻謹慎避免落入執著,而成為對其他法包括惡法的厭惡。在保持精進修道的過程是需要在修道方法和面對境界時保持對於過度和不及的平衡,而以善巧的方式來引導。內在的性格和外在的環境之間也需要去調和,不偏一邊到達中立來超越它們。在平衡的過程,也有把五根:信進念定慧的配對保持平衡,如慧根弱而信根強,就要加強慧根如把聞思慧的部分多加努力。
進入《蛇經》的十七個頌的內容時,第一個要克服的就是憤怒(kodha),它是嗔恚的表現和結果。它的破壞性很強,卻相對的比較容易克服。其餘的內容,將在後面的兩堂課陸續分享經文的內容。
文/招銘

